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確實如他所寫,群雄輩出,思想活躍,人性和人的能量充分釋放,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如果說,每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黃金時代”,那春秋戰(zhàn)國就是咱們的“黃金時代”。
而且黃金這種貴金屬,作為貨幣登場,也是在這個時代。
——名副其實,怎么論都是!
在春秋晚期,最早用黃金鑄幣的,就是浪漫的楚國人。
楚國是南方大國,從西周時候算起,到它被秦國滅亡,一共雄踞南方800年。它的影響到現(xiàn)在也沒消失,起碼咱們現(xiàn)在還有個民族節(jié)日,就是發(fā)源于楚國的——紀念屈原的端午節(jié)。
不過如今四川巴中市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就有點鬧不清端午節(jié)跟中秋節(jié)有啥區(qū)別了。這也不奇怪,年代實在太久遠了。
楚國地大物博,盛產黃金,所以由它來開創(chuàng)“黃金時代”,是理所當然。
楚國的金幣成色相當足,為93%到99%。形狀有的是金餅,有的是一整塊金版,可以切割,估計就跟巧克力似的,用一塊就掰下來一塊。
金幣上一般都有方形印記,寫的是“郢爰”兩個字。郢(ying)是楚國的國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爰(yuan)”是重量單位。因此,現(xiàn)代金融學界就把這種金幣叫“楚爰金”。
在《戰(zhàn)國策》里,曾多次提到過黃金,說是“多少多少金”,或者“多少多少斤”,這倆概念是一樣的,都是指一斤黃金(有時也指黃銅,讀古書時要仔細分辨)。不過古時候一斤沒現(xiàn)在多,大概有五兩的樣子吧。
楚國的黃金礦藏很多,不亞于現(xiàn)在山西的煤藏量,一直就沒挖完。在楚國亡國1100多年后,唐代大詩人劉禹錫被貶到楚國舊地的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鎮(zhèn),還能看見有淘金女在忙活。他寫的詩句“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江中浪底來”,寫的就是淘金。
不光是那時候,就是現(xiàn)在,也還有剩下的金子。在湖北宜城縣有個“散金坡”,一下暴雨,土坡上就能撿到金屑。據(jù)說這里原來就是楚國制造“爰金”的作坊。
看來到了春秋戰(zhàn)國,金子就比“寶貝”更牛了,后來凡是好時代都叫“黃金時代”。
不過要注意的是,金屬貨幣特別是黃金,雖然流通的歷史遠比貝幣流通的時間長,但是貝幣流通時,正是漢字形成期,因此漢字里帶“貝”字偏旁的,大多都跟“財產”、“財經”有關,而帶“金”字旁的,多數(shù)只跟冶煉、武器和金屬有關,跟財產反而沒多大關系。
這就叫文化傳承,不管你再怎么拜金,也不能把文字都改了!
至于在全球范圍內,究竟是哪個國家最先鑄造金幣的呢?
一般公認是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國(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546年)。這個古國早就滅亡了,要不是咱們太愛黃金了,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聽說它。它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就在愛琴海邊上。
呂底亞國是一富國,首都薩第斯宏偉壯觀,富得流油,堪稱遠古“第一牛”都城。這個古國大約在公元前660年開始鑄金幣,可是咱們的楚國,大概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鑄金幣的。因此誰是“金幣老大”?還不一定呢。
這,有待你們大伙去考察吧。
秦始皇究竟是誰的代表?
說到這里,不知各位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沒有?春秋戰(zhàn)國時代,錢幣的形制“百花齊放”固然是好,符合自由精神,但是,這里面隱含著一個極大的不便,就是幣制太復雜了。
你們看,光是銅幣,就有四大類,有的兩三種在同一個地區(qū)平行使用,互相間就要有個兌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