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中國最古老的錢產(chǎn)于海南(3)

說錢 作者:盧曉剛


古人這下不用趕著鴨子或背著老牛皮去買東西了。

懷里揣一把貝殼就出發(fā),體面,不占地方,方便得多了。它又是以個數(shù)為單位的,好計算。這就跟現(xiàn)在的“鋼蹦”差不多了,一只羊,10個貝,一頭豬,8個貝,妥了!

那個古老的年代,按理說頂數(shù)海南人最富裕了,全華夏最大的造幣廠就在那兒。大海灘上,一退潮,“貨幣”到處都是,動手撿就是了。估計那時候就有“造幣專業(yè)戶”,成天的撿海貝,運海貝,給中原地區(qū)提供資金。

這個“海貝本位制”的貨幣體系,從夏代開始,一直實行到秦滅六國,最后才廢止,前后總共有1000多年。

1000年,這得有多長?一般人沒概念。咱們這么舉例吧,說說從現(xiàn)在起倒退回去1000年是哪一年,大家就能有點概念了:是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時代。夠久遠的了吧?那時候的首都開封遺址,如今已經(jīng)被沖積土埋在地下14米了!

而咱們現(xiàn)在習慣使用的現(xiàn)代意義的紙幣,是從那一年開始的呢?

是從1906年,八國聯(lián)軍都來過北京以后了。是那時戶部銀行(后改名大清銀行)發(fā)行的。當然在此之前,外國銀行就已經(jīng)在中國發(fā)行了紙幣,各省官辦銀號也自行發(fā)了紙幣,但也早不了多少。這才多少年?100多年。跟1000年能比嗎?

這下你該明白了:像是發(fā)財?shù)摹柏敗?、貿(mào)易的“貿(mào)”、購買的“購”、貨物的“貨”、資本的“資”、賠償?shù)摹百r”,賬本的“賬”,還有“貴賤”、“賄賂”等等漢字里邊,為什么都有個“貝”字了吧?

這就是文化,是大伙掛在嘴邊的“中華文明”!

沒錢還能叫朋友嗎?

要說中國的古文明博大精深,一點也不假。最了不起的,是它從來沒中斷過,這樣,4000年以前的信息,很多都能保留到現(xiàn)在。

這個信息的載體,就是咱們使用的漢字。你比如說,剛才說了那么多帶“貝”的字,這個“貝”,現(xiàn)在是簡化了,半個方框里是個“人”字。啥意思?解釋不了。而繁體字是直接從甲骨文、鐘鼎文沿襲下來的,保留的信息就比較全。

那考考你吧:繁體字的“貝”,里面有兩橫,你看像什么?

是——錢串子!

下面那兩撇,要我看很像是是繩子穗兒,不過可能畫的是一只手??傊笮挝淖志褪且环?,能給我們非常逼真的圖像。

這才是純粹的寫真!古代的貝幣,為了方便攜帶,免得坐馬車散落了,在貝上都要打孔,然后用繩子串上,就跟后來的銅錢串子一樣。

這個,有商代的出土文物為證。

商代的墓葬里,普遍都有貝幣隨葬。其中以隨葬一枚貝的為多,錢來得不容易,埋一枚意思一下就行了。不過,多的也有好幾千枚的,那都是超級貴族的墓地了。公元前1200年左右,商代有個君主叫武丁,他的諸多妻子中有個叫“婦好”的,墓葬位于現(xiàn)在的河南安陽,1976年那年,考古隊一家伙就從中挖出來6680多枚貝幣。

這位貴婦,相當于后世的皇妃了,隨葬的錢,起碼也得有今天的十幾萬吧,看來那時候的一枚貝幣,比今天的一元錢的幣值要高多了。

這些挖出來的貝幣,就都是打了孔的。商代的貝幣,先是流行細孔,后來大伙富裕了,錢越來越多,就流行大孔,好串得更多。最后這也不行了,就把貝殼磨小,讓它變輕,一次背它幾百個也不累,這就叫“背磨式”貝幣。

那時候,貨幣的計算單位,不是一枚、兩枚,而是“朋”。注意了,這又是一幅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