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最詳細最清楚的是教國文的老師??偣灿兴奈?,一律是上海灘上的作家。當時流行的想法是,只要是作家,就必然能教國文。因此,我覺得,當時對國文這一學科的目的和作用,是并不清楚的。只要能寫出好文章,目的就算是達到了。北園高中也有同樣的情況,唯一的區(qū)別只在于,那里的教員是桐城派的古文作家,學生作文是用文言文。國民黨一進城,就仿佛是換了一個世界,文言文變?yōu)榘自捨摹?/p>
我們班第一個國文教員是胡也頻先生,從上海來的作家,年紀很輕,個子不高,但渾身充滿了活力。上課時不記得他選過什么課文。他經(jīng)常是在黑板上寫上幾個大字:“現(xiàn)代文藝的使命”。所謂現(xiàn)代文藝,也叫普羅文學,就是無產(chǎn)階級文學。其使命就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市場上流行著幾本普羅文學理論的譯文,作者叫弗理契,大概是蘇聯(lián)人,原文為俄文,由日譯本轉譯為漢文,佶屈聱牙,難以看懂。原因大概是,日本人本來就沒有完全看懂俄文,再由日文轉譯為漢文,當然就驢唇不對馬嘴,被人稱之為天書了。估計胡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普羅文學的理論,也不出這幾本書。我相信,沒有一個學生能聽懂的。但這并沒有減低我們的熱情。我們知道的第一個是革命,第二個是革命,第三個仍然是革命,這就足夠了。胡老師把他的夫人丁玲從上海接到濟南暫住。丁玲當時正在走紅,紅得發(fā)紫。中學生大都是追星族。見到了丁玲,我們興奮得難以形容了。但是,國民黨當局焉能容忍有人在自己鼻子底下革命,于是下令通緝胡也頻。胡老師逃到了上海去,一年多以后就給國民黨殺害了。
接替胡先生的是董秋芳先生。董先生,筆名冬芬,北大英文系畢業(yè),譯有《爭自由的波浪》一書,魯迅先生作序。他寫給魯迅的一封長信,現(xiàn)保存于《魯迅全集》中。董老師的教學風格同胡老師完全不同。他不講什么現(xiàn)代文藝,不講什么革命,而是老老實實地教書。他選用了日本廚川白村著、魯迅譯的《苦悶的象征》作教材,仔細分析講授。作文不出題目,而是在黑板上大寫四個字:“隨便寫來”。意思就是,你愿意寫什么就寫什么。有一次,我竟用這四個字為題目寫了一篇作文。董老師也沒有提出什么意見。
高中國文教員,除了董秋芳先生之外,還有幾位。一位是董每戡先生,一位是夏萊蒂,都是從上海來的小有名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我并沒有讀過。董每戡在濟南一家報紙上辦過一個文學副刊。二十多年以后,我在一張報紙上看到了他的消息,他在廣州的某一所大學里當了教授。
除了上述幾位教員以外,我一個教員的名字都回憶不起來了。按高中的規(guī)模至少應該有幾十位教員的。起碼教英文的教員應該有四五位的,我們這一班也必然有英文教員,這同我的關系至為密切,因為我在全校學生中英文水平是佼佼者,可是我現(xiàn)在無論怎樣向記憶里去挖掘,卻是連教我們英文的教員都想不起來了。我覺得,這真是一件怪事。
我的學習和生活
榮譽感繼續(xù)作美
我在上面回憶北園高中時,曾用過“虛榮心”這個詞兒。到現(xiàn)在時間過了不久,我卻覺得使用這個詞兒,是不準確的,應改為“榮譽感”。
懂漢語的人,只從語感上就能體會出這兩個詞兒的不同。所謂“虛榮心”是指羨慕高官厚祿,大名盛譽,男人夢想“紅袖添香夜讀書”,女人夢想白馬王子,最后踞坐在萬人之上,眾人則跼蹐自己腳下。走正路達不到,則走歪路,甚至弄虛作假,吹拍并舉。這就是虛榮心的表現(xiàn),害己又害人,沒有一點好處。榮譽感則另是一碼事。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做出了成績,有關人士予以表彰,給以榮譽。這種榮譽不是營求得來的,完全是水到渠成。這同虛榮心有質的不同。我在北園高中受到王狀元的表彰,應該屬于這一個范疇,使用“虛榮心”這一個詞兒,是不恰當?shù)摹L摌s心只能作祟,榮譽感才能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