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初,統(tǒng)治者采取了對書院抑制的政策。一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令各省會設書院,屬官辦性質(zhì)。以后發(fā)展到了2000余所,數(shù)量大大超過前代;但多數(shù)由官方操縱,完全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因而也就沒有活力。也有少數(shù)帶有私人性質(zhì)的書院,晚清許多著名的學者在其中講學。
統(tǒng)觀中國1000多年的書院制,可以看到,書院始終是封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統(tǒng)治者既有調(diào)和,又有斗爭。書院這種形式還影響了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些國家。
這樣的書院制有些什么特點呢?毛禮銳主編的《中國教育史簡編》對中國書院的特點做了很好的歸納。我現(xiàn)在簡要地敘述一下。他認為特點共有五個:
1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書院最初只是學術研究機關,后來逐漸成為教學機構。教學內(nèi)容多與每一個時代的學術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比如南宋理學流行,書院就多講授理學。明代王守仁等講一種新的理學“心學”,于是書院也講心學。到了清代,漢學與宋學對立,書院就重經(jīng)學,講考證。
2 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
在南宋,朱熹和陸九淵代表兩個不同的學派。淳熙二年(1175年),兩派在鵝湖寺進行公開辯論。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請陸九淵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書院去講學,成為千古佳話。明代“講會”之風更盛。王守仁和湛若水也代表兩大學派,互相爭辯。這種提倡自由爭辯的講會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3 在教學上實行門戶開放
一個書院著名學者講學,其他書院的師生均可自由來聽,不受地域限制和其他任何限制。宋、明、清三代都是如此。
4 學習以個人鉆研為主
書院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重視對學生的讀書指導。宋、元、明、清一些大師提出了不少的讀書原則。有的編制讀書分年日程。有的把書院的課程分門別類,把每天的課程分成若干節(jié)。他們都注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導師決不提倡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強調(diào)學生讀書要善于提出疑難,鼓勵學生爭辯,教學采用問難論辯式。朱熹特別強調(diào):“讀書須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呂祖謙更提出求學貴創(chuàng)造,要自己獨立鉆研,各辟門徑,不能落古人窠臼??偟木袷且獙W生不斷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
5 師生關系融洽
中國教育素以尊師愛生為優(yōu)良傳統(tǒng)。這種精神在私人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書院屬于私人教學的范疇,所以尊師愛生的傳統(tǒng)容易得到體現(xiàn),在官辦學校中則十分困難。朱熹曾批評太學師生關系:“師生相見,漠然如行路之人”。他指出,其原因在于學校變成了“聲利之場”,教學缺乏“德行道藝之實”。他自己身體力行,循循善誘,對學生有深厚感情。但是,他對學生要求極嚴,卻不采取壓制的辦法。他說:“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以悅其心。夫理義不足以悅其心,而區(qū)區(qū)于法制之末以防之,其猶決湍之水注千仞之壑,而作翳蕭葦以捍其沖流也,亦必不勝也?!?見《晦蒼文集》,卷74)這些話到了今天還很值得我們玩味。明代王守仁也注意培養(yǎng)師生感情。明末的東林書院,師生感情更是特別深厚。
上面我撮要敘述毛禮銳等的對書院特點的五點總結。在組織管理方面,書院也有特點,如管理機關比較精干,經(jīng)費一般能獨立自主等等。
三、新教育制度的興起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的加強,隨著清代封建統(tǒng)治的日益腐朽,自19世紀中葉起,中國有識之士就痛切感到,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等非改革不行,教育當然也在改革之列。魏源認為,理學“上不足致國用,外不足靖疆國,下不足蘇民困”,簡直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他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造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魏源以后直至19世紀末葉,有不少人說八股文無用,主張翻譯外國書籍,引進外國制度。洋務運動興起以后,新教育也隨之而興,創(chuàng)建新型學校,設立同文館,學習外國語文,開展工業(yè)技術教育,創(chuàng)辦船政學堂、機器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水陸師學堂、派遣留學生,等等。1898年百日維新以后,設立京師大學堂,為現(xiàn)在北京大學的前身。又逐漸廢科舉,廢八股文。經(jīng)過了許多波折,以西方資本主義教育為模式的中國新教育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來,在中國教育史上開辟了新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