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談散文(2)

季羨林自選集:讀書-治學-寫作 作者:季羨林


要想追究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也并不困難,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人,總想走捷徑,總想少勞多獲,甚至不勞而獲。中國古代的散文,他們讀得不多,甚至可能并不讀;外國的優(yōu)秀散文,同他們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而自己又偏想出點風頭,露一兩手。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上面提到的那樣非驢非馬的文章。

我在上面提到我對散文有偏見,又幾次說到“優(yōu)秀的散文”,我的用意何在呢?偏見就在“優(yōu)秀”二字上。原來我心目中的優(yōu)秀散文,不是最廣義的散文,也不是“再窄狹一點”的散文,而是“更窄狹一點”的那一種,即使在這個更窄狹的范圍之內(nèi),我還有更窄狹的偏見。我認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敘事文,也必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為我所不取?!妒酚洝分性S多《列傳》,本來都是敘事的,但是,在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片悲憤之情,我稱之為散文中的上品。賈誼的《過秦論》,蘇東坡的《范增論》、《留侯論》等等,雖似無情可抒,然而卻文采斐然,情即蘊涵其中,我也認為是散文上品。

這樣的散文精品,我已經(jīng)讀了七十多年了,其中有很多篇我能夠從頭到尾地背誦。每一背誦,甚至僅背誦其中的片段,都能給我以絕大的美感享受。如飲佳茗,香留舌本;如對良友,意寄胸中。如果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話,我即是也。從高中直到大學,我讀了不少英國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態(tài)各異。但是,仔細玩味,中英又確有相通之處:寫重大事件而不覺其重,狀身邊瑣事而不覺其輕;娓娓動聽,逸趣橫生;讀罷掩卷,韻味無窮。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

至于六七十年來中國并世的散文作家,我也讀了不少他們的作品。雖然籠統(tǒng)稱之為“百花齊放”,其實有成就者何止百家。他們各有自己的特色,各有自己的風格,合在一起看,直如一個姹紫嫣紅的大花園,給五四以后的中國文壇增添了無量光彩。留給我印象最深刻最鮮明的有魯迅的沉郁雄渾,冰心的靈秀玲瓏,朱自清的淳樸淡泊,沈從文的輕靈美妙,楊朔的鏤金錯彩,豐子愷的厚重平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其余諸家,各有千秋,我不敢贊一詞矣。

綜觀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隨筆,既不見“散”,也不見“隨”。它們多半是結(jié)構(gòu)謹嚴之作,絕不是愿意怎樣寫就怎樣寫的輕率產(chǎn)品。蒙田的《隨筆》,確給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個人認為,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蒙田是極其深刻的,但在藝術(shù)性方面,他卻是不足法的。與其說蒙田是一個散文家,不如說他是一個哲學家或思想家。

根據(jù)我個人多年的玩味和體會,我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散文家,沒有哪一個是“散”的,是“隨”的。正相反,他們大都是在“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寫成后,讀起來雖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實際上其背后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無憑,有文為證。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流傳千古的名篇。膾炙人口,無人不曉。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經(jīng)營之跡,昭然可見。像這樣的名篇還可以舉出一些來,我現(xiàn)在不再列舉,請讀者自己去舉一反三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