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漸漸長大,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難。早熟的泰晶從小學(xué)三年級末開始,就喜歡讀歷史書籍,到了四年級就有很強的批判意識,居然說正不壓邪,因為書上說獨裁軍隊首領(lǐng)利用國民,而不是為國民謀福利。她似乎在書本里陷得太深,有點自尋煩惱。泰晶甚至覺得弟弟也對自己以怨報德,心情郁悶,事事都看不順眼,總想將是是非非分辨清楚。我想對孩子講點有意義的事情,做一個引導(dǎo)者,但終究能力有限,能做的也只是求助于別人。這時幫助我的是宗教信仰。自從信仰天主教以來,她的內(nèi)心平靜了很多,因為她找到了何時何地都能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萬能之主。好像她不曾經(jīng)歷過這種煩惱一樣,又回到了從前的樣子。我向她推薦了幾本書,想幫她理智地度過青春期。
那時,我向泰晶推薦的書有《弗朗西斯科的休眠之花》、《馬瑟里諾的奇跡》、《菩提樹之笛》等一類。
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媽媽不要和孩子針鋒相對,最好從一個較遠的角度,細心地觀察,耐心地等待,精心地照顧,這也是一種智慧。
9.批評孩子的時候要就事論事
有的時候,媽媽只有嚴厲地批評孩子,才能糾正他犯的錯誤。這個時候要就事論事,讓孩子聽得明明白白。要曉之以理,讓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有下次,媽媽會更加嚴厲。而且還要告訴孩子他為什么錯了,如果以后繼續(xù)這樣,就要受到責罰。平時溫和的媽媽,在自己做錯了事情的時候也會嚴聲厲色,一旦孩子知道了這一點,就會安心地成長,因為只有在自己犯錯的時候媽媽才這樣。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錯誤的言行,媽媽也會跟著發(fā)火。但發(fā)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過是痛快一時,反而會使媽媽和孩子心情都不好。還不如直接對孩子說,媽媽發(fā)火了,為什么要發(fā)火。但如果媽媽費盡心思孩子還是不能理解的話,就只能向他示威了,這是一個好媽媽能用的最后一個辦法。不管怎么樣,要讓孩子了解媽媽的心是在為他流淚……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媽媽雖然應(yīng)該盡量讓孩子嘗試所有的事情,但也應(yīng)該告訴他有的事是絕對不允許的。孩子明白之后,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
泰晶小的時候,有一次重重地掐了朋友一下。那時,我也輕輕地掐了她一下,當然是為了讓她知道疼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