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很難做到知足常樂,卻又不求上進。
(5)很可能富不過三代。
當您唯一的孩子知道家里的財產(chǎn)多到他將來可能不愁吃穿、不愁用時,他應該會想到:這些將來還不都是我的,那我現(xiàn)在還用得著像別人那樣天天燈下苦讀嗎,還用得著奮斗和節(jié)約嗎?
“知心姐姐”盧勤在她的《告訴孩子我能行》等著作中一再建議,父母要樹立三個理財新觀念――給孩子錢,先教孩子如何用錢;為孩子攢錢,不如讓孩子學會掙錢;管好自己的錢包,再富不能富孩子。
這方面中國和美國孩子的差距相當大。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很多孩子通過做家務掙零花錢,出外打短工掙18歲后大學的學費。美國孩子是想辦法找機會掙錢;中國孩子是想辦法找理由向父母等長輩要錢。在美國校園里,如果用父母的錢買高檔服裝,會被人瞧不起;在中國,則成了一種炫耀和滿足虛榮心的途徑。美國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折,節(jié)假日自己去打工掙來的;而在中國,想花錢就伸手向父母要,已經(jīng)因為習慣了而覺得心安理得。
很多中國家庭認為再苦不能苦孩子,而西方的富豪們則認為再富不能富孩子。美國政府曾計劃在2010年前逐步取消遺產(chǎn)稅,這一決定遭到120名富翁的聯(lián)名反對,他們在《紐約時報》上刊登聲明,呼吁政府不要取消遺產(chǎn)稅。再富不能富孩子,已經(jīng)成為西方發(fā)達國家富豪們的共識。許多富豪們紛紛將自己的絕大部分財產(chǎn)捐給國家和社會,只留一小部分給自己的后代。如“股神”沃倫 巴菲特將資產(chǎn)中的85%共約370億美元捐給慈善事業(yè)。比爾 蓋茨則將自己的全部資產(chǎn)570億全部捐作慈善基金。
洛克菲勒是美國的超級富豪,但兒子向他借1000美元時,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要求兒子每年付20%的利息,每周從兒子的工資收入中扣還。這個獨子后來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也非常注意避免出敗家子。他的5個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享受到任何富家子弟的待遇。他每周給孩子們3角錢作為零花錢,到15歲時漲到2元。他鼓勵孩子們做家務事掙錢:每擦一雙皮鞋2分,長統(tǒng)靴1毛……長大后,6個子女沒有出一個敗家子,不僅接下了他的班,還發(fā)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事業(yè)。
杰克 法里斯小時候,每天放學后和周末都去打工,在父親經(jīng)營的加油站干活。父母幫助他制訂了一個儲蓄計劃――將收入的10%放進第一個儲錢罐,用來救濟窮人;將收入的20%放進第二個儲錢罐,作為他給父母的食、住費用,父母則用它來作為孩子的大學學費;將20%放進第三個儲錢罐,屬于自己的儲蓄;剩下的50%用來花銷。后來,杰克成為美國最大的小企業(yè)組織――全國獨立商行聯(lián)合會的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
美國家庭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值得我們借鑒參考。以下是美國兒童理財教育目標――
6歲――能夠找數(shù)目不大的錢,并能數(shù)大量的硬幣。
7歲――能看價格標簽。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并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里。
9歲――能夠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并知道在購物時比較價格,他們對于錢的不同類型及其面額應是了如指掌;應知道支票和ATM卡,知道只有在賬戶上存錢,才可以使用這兩種東西;了解信貸的基本原理,即借錢然后還回去,如同忘記了帶午餐費而借別人的一樣;他們應懂得比較,如果把錢儲蓄到銀行,投資基金或他們父母那里,會各自有什么優(yōu)缺點;應能舉出人們賺錢方式的例子。
10歲――懂得每周節(jié)約一點錢,以備大筆開銷使用。
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fā)現(xiàn)事實。
12歲――能夠制訂并執(zhí)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并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yè)務中的術語。
13歲――能夠為自己擬訂短期和眼下財務目標,如星期五晚上租盤錄像帶,到夏天買個新的CD機;計算簡單的利息;編寫和修改預算。
17歲――能比較各種儲蓄和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回報;比較年利率,以便決定把錢存在哪里,從誰那里借錢。
中國的富裕家庭中,有不少孩子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零花錢,相當于一個普通勞動者一個月的工資。也有一些家長正相反,將孩子的壓歲錢扣留在自己的錢包里,怕孩子亂花錢。
我們應該學習借鑒發(fā)達國家父母的做法,平時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壓歲錢等,讓小鬼早當家。平時最好要求花錢大手大腳的孩子養(yǎng)成記賬習慣,如果花得合理、懂得節(jié)約,給予適當?shù)莫剟?;如果亂花錢使用不合理,則減少零花錢的數(shù)目。這些做法有利于孩子學會理財、節(jié)約和有計劃消費。
另一方面,千萬別從小灌輸孩子“一切向錢看”的功利意識,否則忙碌奔波一輩子,結果未必是您和孩子的幸福,更可能的結果是付出健康、自由和閑適的代價,成了金錢的奴隸!“人不可能把錢帶進墳墓,但錢卻可以把人帶進墳墓!”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他對幸福的把握和感受,太看重錢的人,即使成功地賺到錢了,也不見得會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