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母親“溺愛”,讓男孩永遠長不大
“溺”,在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也就是所謂的溺愛。溺愛實際上是一種軟暴力,是一種失去理智的行為,是極端自私的表現(xiàn)。溺愛是在愛的名義下行自私之實,溺愛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賴父母。溺愛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理解和尊重,以恰當?shù)慕逃龠M孩子的成長。
溺愛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過分滿足,不考慮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無原則地予以滿足;二是過度保護,不愿意讓孩子面對困難,遇到問題包辦代替。
在生育和養(yǎng)育過程中,母親付出了無數(shù)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使許多母親容易成為溺愛的實施者。
男孩所受到的傷害往往比女孩更多,因為男孩的天性更脆弱、更叛逆、更不愿被束縛,社會又要求他們必須成為勇敢、剛強、獨立、負責、有愛心的男子漢,而溺愛正是這些品質(zhì)形成的天敵,足以摧毀其中任何一種品質(zhì),使培養(yǎng)男子漢的理想成為泡影。
溺愛,讓脆弱的男孩更軟弱
一只幼蝶正從已裂開一條縫的繭中痛苦地掙扎著,有好心人于心不忍,便拿剪刀把繭剪開,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墒牵@只早產(chǎn)的蝴蝶卻身體軟弱,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原來,幼蝶在繭中的掙扎是在鍛煉自己,讓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脫繭后能夠飛翔,恰恰是那顆充滿同情的“愛心”害死了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們的男孩就像幼蝶一樣,要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一定要經(jīng)過痛苦的掙扎。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母親的溺愛而人為地剝奪了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機會,剝奪了他們磨煉和完善自己的機會,就會使男孩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軟弱無能。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這樣的男孩連自身的生存都有可能成為問題。
溺愛,讓男孩的愛心更稀缺
有一個倍受寵愛的男孩,由于平時有好東西習慣先吃,在奶奶60大壽時,非要先吃一塊生日蛋糕。父親不允,兒子犯橫道:“不讓我先吃,你們誰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道:“我愛了你12年,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
其實,溺愛與愛心培養(yǎng)背道而馳,溺愛的結果往往會扼殺男孩的愛心。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或生病時,小男孩也會本能地表示關心:“媽媽,您怎么啦?您哪里不舒服?”許多媽媽的反應是:“兒子,我沒事,死不了,不用管我,你玩你的”,甚至不顧自己的身體,硬撐著給孩子做飯。一次兩次,當次數(shù)多了,本來就不夠敏感的男孩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媽媽是“鐵打”的,舒不舒服,生不生病,都不用別人關心,他的愛心就會逐漸萎縮。當父母年邁體衰多病時,需要孩子奉獻孝心時,他們會發(fā)現(xiàn)兒子是一個對父母漠不關心、沒有愛心的孩子,后悔為時已晚。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培養(yǎng)孩子愛心的機會,卻被溺愛變成了訓練孩子麻木不仁的過程,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愛心辛辛苦苦的摧毀了孩子的愛心。
溺愛,讓男孩更不受歡迎
女孩(女性)是天生的人際關系專家,男孩從出生那一天起就處于劣勢,溺愛則會雪上加霜,使男孩原本就落后的人際關系表現(xiàn)得更糟糕。
溺愛常常會使男孩自視甚高、自我中心。在家里,父母圍繞著男孩轉,他成為小皇帝,習慣了眾星捧月般的待遇,走出家門以后,他仍然希望得到同樣的待遇,時時處處只為自己著想,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有意無意的冒犯別人,這樣的男孩往往最不受歡迎。
人際關系的建立是個雙向的過程,要獲取,必須付出。被溺愛的男孩已經(jīng)習慣了單向的索取,他會認為他人的關心和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男孩不知道需要付出,更不知道該付出什么,如何付出,他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人際關系。
被溺愛的男孩,人際交往的范圍往往很小,局限于父母與家庭,缺乏與人交流的體驗,人際交往的能力很差。一旦在與別人交往中遇到挫折,他們就會很自然的退縮回父母的懷抱,形成惡性循環(huán):越缺乏交往的能力,就越不愿意與人交往,越不愿意與人交往,就越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長此以往,還會形成孤僻、內(nèi)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