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給小板凳揉揉痛(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作者:尹建莉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利己主義與孤獨是同義語,而人不可能在與外界毫無關系的情況下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關、團結一致,才能求得滿足與幸福。愛鄰人并不是一種超越于人之上的現(xiàn)象,而是某些內在于人之中,并且從人心中迸發(fā)出來的東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憑借這種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為他的世界。  激光照排發(fā)明人王選先生說:“考慮自己和考慮別人一樣多,就是好人?!蔽覀円矆孕牛议L所能教給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個好人。

當前致力于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開復博士特別強調“同理心”,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與美國教育家杜威說的“同情心”是一個概念。杜威認為同情心作為一種良好的品質,不單純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有素養(yǎng)的想象力,使我們能想到人類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無謂地分裂人們的東西  ――當“同情心”或“同理心”這些東西成為一個人天性的一部分時,他就沒有了自以為是,沒有了居高臨下,沒有了敵視排斥;有了理解,有了善良,有了豁達。

“教育即風格之培養(yǎng)”。教孩子“給小板揉痛”與其說是一個技巧問題,不如說是一個教育觀或哲學觀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蘊含的價值觀的和諧統(tǒng)一,只有前后統(tǒng)一的東西,才能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穩(wěn)定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他們做事的風格。

如果平時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長能很友好地采用“給小板凳揉痛”的做法處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你心愛的花瓶,你卻忍不住對孩子大發(fā)雷霆;平時總對孩子講我們要理解別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樣,就責怪孩子“不聽話”,強行要求孩子聽話,而不去細致地體會孩子的感覺――那么你的教育行為就不統(tǒng)一了,你其實就變成了一個不體諒、不豁達、愛物勝過愛孩子,價值觀不統(tǒng)一的家長。這一瞬間你的情緒表現(xiàn)得那樣真實,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價值觀也被你搞亂了,“風格”也不會完整統(tǒng)一。

我見過一些眼睛里充滿敵意的幼兒,他們很容易就會發(fā)脾氣,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有一位媽媽,她一邊在嘴里抱怨她的兒子愛打人,告訴孩子“不許打人”,一邊狠狠地“教訓”一張磕了她兒子腦門的桌子;遇到她兒子抓打別的小朋友,她也只是很假地管一管,態(tài)度中隱藏著縱容,可能是怕兒子吃虧;平時還逗孩子打爸爸,以此為樂。她的兒子上幼兒園后總和小朋友合不來,常打人,弄得老師和家長們都有意見。這個孩子內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過程中處處充滿保護自己的意識,唯恐有什么被別人侵犯,大多數情況下以和小朋友鬧意見而結束。所以他總是很孤獨。每當我看到這個孩子又寂寞又敵視的目光,總是對他的未來充滿擔憂。

我也見過不少“長不大”的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單邊主義”的,天下的“理”都在他這里,別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顧,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卻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處處表現(xiàn)得自私狹隘。不僅給別人帶來不快,更是常常給自己帶來不快。當他們急于維護自己的利益時,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卻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tài)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后他的處事態(tài)度會更自如,人際關系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當“給小板凳揉揉痛”成為孩子的一種思維方式時,他在生活中處處給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從生活中能獲得的,也正是這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