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洋務運動原來不屬“洋”(1)

激蕩中國海:最后的海洋與遲到的覺醒 作者:王佩云


就是在中法之戰(zhàn)之后,李鴻章被國人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以他為首推展開來的"洋務運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非議。這場戰(zhàn)爭的確是一塊試石。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以后,便著手開展"洋務運動",至中法戰(zhàn)爭已經數(shù)十年,各地辦的洋務、上的項目已經不老少,船和炮也造出一大堆。人們有理由質問,為何中法一戰(zhàn)還會出現(xiàn)如此不堪的結局?現(xiàn)在回過頭來剖析一下,深層的原因還是辦洋務沒有辦到點子上,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背海而衰的厄運,"洋務運動"原來不屬"洋"。

在大清國,"洋務"也一直被稱為"夷務",說明這"洋"字乃洋人之洋,而非海洋之洋。這個字面上容易被人忽略的差別,卻決定了李鴻章等人標榜的"自強新政",一直是舍本逐末,因而始終不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xiàn)為自強的事實。這個問題梁啟超在那個年代似乎有所覺察,曾著文批評說:"其于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yōu)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此近日舉國談時務者所異口同聲,而李鴻章實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輩也。是所謂無顏效西子之顰,邯鄲學武陵之步,其適形其丑,終無所得也,固宜。"

這場洋務運動的目標,先是求強,名之為"自強圖存"。正如恭親王奕?在一篇奏折中所說,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當時經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朝野上下承受了西方列強堅船利炮之痛,不但將"自強圖新"的目標鎖定在向外國購買槍、炮、兵船方面,也積極創(chuàng)辦軍火工廠及其他相關工廠,并聘用外國技師幫著"習機器、制輪船",在天津、上海、福建、武漢等地出現(xiàn)了近代工業(yè)的雛形。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還專門設立翻譯館,及時引進海外先進技術資料。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機器制造局。1866年,在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1870年,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總局。如曾國藩在安慶創(chuàng)設的軍械所,主要制造子彈、火藥、炸炮等,在湘軍攻陷南京后,由安慶遷到南京,不斷擴充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工廠。左宗棠創(chuàng)建的馬尾船政局,也成了大清國兵船的主要建造基地。

接著是求富,重點興辦了一批基礎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1878年,左宗棠在蘭州建立了蘭州織呢局,成為中國最早的一家機械化的毛紡織廠。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則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此后,還有天津設立的南北電報局,河北的開平礦務局,以及唐山的開灤煤礦和啟新洋灰公司。其中規(guī)模比較大的,有兩廣總督張之洞籌劃建立的廣州煉鐵廠,因其很快調任湖廣總督,正在籌辦的煉鐵廠也遷至漢陽,1890年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用了3年時間基本建成漢陽鐵廠,共有6個大廠、4個小廠、2座煉鐵爐。到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工人達到3000人,每年出鋼7萬噸。還有李鴻章籌辦"招商局",乃中國最早設立的輪船航運企業(yè)。除上海設總局,還在煙臺、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設分局,有了不小的經營規(guī)模。其間,還開設了專門從事溝通中外語言交流的同文館,興辦培養(yǎng)辦洋務的各類人才的洋務學堂,并開始大量選拔青年知識分子出洋留學。風氣所至,還有一些留學西洋者向國內翻譯介紹西方先進思想的著作,開西風東漸之風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