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遇

蒙文課 作者:席慕蓉


 

人與人初遇時,在第一印象里,彼此的不同特征會特別鮮明,而文化與文化初遇,也會有這種直覺的感受。

在《黑韃事略》一書中,有段漢人形容蒙古文字的模樣,就是神來之筆。

“其事,書之以木杖,如驚蛇屈蚓,如天書符篆,如曲譜五凡工尺,回回字殆兄弟也?!?/p>

我一面看,一面忍不住笑了起來??刹皇菃??從一個漢人只寫方塊字的角度來觀看,蒙古人以拼音字母所構(gòu)成的文字,可真是像極了“驚蛇屈蚓,天書符篆”??!

元史記載是成吉思可汗在一二○四年滅乃蠻之后,命令乃蠻的掌印官塔塔統(tǒng)阿以古維吾爾字母拼音書寫蒙古文字。這里還有段感人的經(jīng)過:

塔塔統(tǒng)阿原本是畏兀(維吾爾)人,深通他本國的文字。乃蠻塔陽可汗尊他為傅,主掌金印和錢谷。成吉思可汗滅了乃蠻,塔塔統(tǒng)阿身懷金印逃亡,被捕之后,可汗問他:

“整個乃蠻的人民和疆土如今都是我們的了,你一個人背著個大印要到那里去呢?”

塔塔統(tǒng)阿回答說:

“這是我職責(zé)所在。要以生命守護,只求有一天能找到故主再親手交上罷?!?/p>

可汗不禁稱贊他的忠義,同時也起了愛才之心,于是托以重任,讓他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字母書寫蒙古語言,就成了蒙古文字。以后經(jīng)過許多人的整頓與改進,即使在忽必烈可汗時代,因為推行“八思巴”新字,而曾遭朝廷禁用,結(jié)果還是無法禁斷而一直使用到今天。

反倒是把畏兀字母借給了蒙古人的維吾爾人,在信奉了回教之后,卻放棄了自己固有的文字,改為以阿拉伯字母來拼音,變成了如今的維吾爾語文。

成吉思可汗在一二○六年即大汗位,任失吉?忽禿忽為大斷事官,蒙古秘史記載可汗降旨:“把全國百姓分成份子(分封)的事,和審斷詞訟的事,都寫在青冊上,造成冊子,一直到子子孫孫,凡失吉?忽禿忽和我商議制定,在白紙上寫成青字,而造成冊子的規(guī)范,永不得更改!”

然而,世事真是難料??!雖說有可汗的殷切叮囑,雖說有史官的盡心記錄,在窩闊臺可汗執(zhí)政后期的一二四○年左右寫成的《蒙古秘史》,最初的蒙文本卻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如今只剩下明朝初年的“漢譯蒙音本”,而且也被改名叫做“元朝秘史”了。

一九八九年,我第一次見到蒙古高原,心中真是如驚如喜,百感交集。回程在北京和同行好友王行恭一起去逛琉璃廠的舊書店,我還在茫然四顧之際,王行恭卻把我叫住,指著案頭一套六冊由葉德輝在光緒后期(一九○八年)精刻的《元朝秘史》說:

“席慕蓉,你要把它買下來?!?/p>

語氣是命令式的,我正想發(fā)問,他又說:

“你這個蒙古子孫,今天能做的,也就是一句話不說地把這套書買下來而已。

于是,這套書就放進了我的書柜里,當作是我和蒙古高原初遇的紀念了。

附注:這套書已于二○○四年捐贈給內(nèi)蒙古大學(xu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