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以上觀點,不僅不存在真實或完整的自傳,而且也不存在什么絕對的模版,可以比較鑒別“有缺陷”或偏頗的自傳。因此,我們并不打算試圖確定莫瑞蒂的某部影片是否具有自傳性,而應談論“自傳效應”,即觀眾形成的自己正在觀看影片作者生活的印象。我們將努力分辨,影片是通過什么途徑實現(xiàn)了電影再現(xiàn)的逼真性印象,使觀眾認為它表現(xiàn)了藝術家自己的生活和性格。我們認為,自傳不僅僅是一個內容問題,也是形式和風格問題?;诖耍覀儗⑻貏e關注莫瑞蒂用來與觀眾交流的首要形式--日記。
藝術家的自傳為他的真實生活所塑造,他的真實生活(或所謂他的生活)同樣也為自傳所塑造,兩者程度相當。那些談論莫瑞蒂作品中的自傳的批評家,大多數(shù)從未親身遇見過藝術家,他們口中的“莫瑞蒂”這一概念,很大程度是影片影響的結果(這就像那些藝術史家,根據(jù)自畫像和作品全集來構造他們對倫勃朗或凡?高的人格特征與生活歷程的觀點)。譬如,真實的莫瑞蒂被典型地描述為一個持左翼立場的、神經質而古怪的人,為鞋子著魔,嗜好巧克力蛋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所飾演的很多角色身上都表現(xiàn)出這些特點。但事實上,莫瑞蒂的影片玩著細節(jié)重現(xiàn)和變異的精妙游戲,從而在總體上看傳達出兩個互相對立的印象--它們的主人公是同一個體的不同化身,他們是同一個人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這種雙重效果使我們更加確信,莫瑞蒂的所有影片都在說著一個獨特的個人,也就是電影制作者自己,他或是竭盡全力地扮演所有他可能經歷的生活(作為一個政治激進分子、一位教師、一位神父、一位議員,一位精神分析醫(yī)生或一位電影導演),或是在書寫一份關于自己從年輕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的藝術性的(因其在一定程度上的虛構而言)日記。正因為此,莫瑞蒂在電影制作方面的天才不是精確地再現(xiàn)自我,而是使我們相信影片的主人公就是它們的作者。
在采訪中,導演自己也認可了他的影片中包含許多自傳元素的觀點。但另一方面,他警告說不要將他的影片與他的生活相混淆,強調即便他最具自傳性的影片也并非自我的記錄,而是對傳記有所增刪的產物--還因為電影從其本性上說就是虛構的(Porton & Ellickson,1995)。另外,在莫瑞蒂的許多影片中,自傳元素并非集中在一個角色身上,而是以某種方式分配在主人公及其對手的身上。正如莫瑞蒂在采訪中說的,“我認為我的角色和其他角色是互補的,就像硬幣的兩面。然而,我作為演員所說的話被人看做是我作為導演所持的觀點。這種誤解時有發(fā)生,尤其在導演同時也是影片主人公的情況下,就更為尋常了?!保≒orton & Ellickson,1995,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