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諧社會,從心開始(10)

心態(tài)即命運:正說傳統(tǒng)人生智慧 作者:劉余莉


當時有很多人聽聞佛法,老人不知他的兒子們也在場,他面露笑容,滿面風光,一點沒有煩惱地說:"我很感恩這根拐杖,它伴我走路、伴我生活,幫助我度過危險。渡水時,它讓我知道深淺;有惡狗時,它還可以保護我,把狗趕走。所以我感恩手中的這根拐杖。"

佛陀聽了很歡喜,用眼睛掃視著老人的七個兒子和七個媳婦。佛陀語重心長地說:"對,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感恩心。一根拐杖就可以幫助你生活,可以讓你那么歡喜地過日子,所以你應該感恩。世間有很多人不如一根拐杖,不知孝敬父母,將來的因果,他們一樣會受到兒子的折磨,還要墮入地獄,像這樣的人生就是欠缺感恩心。若能孝養(yǎng)父母,才是有大福之人。"七個兒子和七個媳婦看著自己的老父親,又聽到佛陀的說法,慚愧得無地自容。他們的良知即刻被啟發(fā),七個兒子同時站起來,媳婦也跟著一起來到佛陀的面前頂禮,感恩佛陀。然后他們轉過身到老父親身邊,扶著他說:"我們很慚愧、很懺悔,從今天開始要請父親回家,一定要奉養(yǎng)您。"這時七個兒子都爭著要?請父親回家孝敬。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是其中的道理卻很深,那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境隨心轉"。在老人不明白"自己之所以淪落為乞丐,是因為自己的福薄,而自己的福薄是因為自己的德行淺薄"這個道理之前,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自己的兒子,從外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過著怨天尤人的生活。當他?過佛陀啟發(fā),懂得感恩自己手中的拐杖時,通過這根拐杖,把他的感恩心引發(fā)出來了,結果,"福田心耕",為自己培植了福分,最終也感化了七個兒子。

四、拒絕"第三狀態(tài)"

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面對社會生活領域的變革,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重。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人們既要學會處理競爭所帶來的壓力,還要面對日益復雜的人際關系。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我們處于一種憂郁、恐懼、焦慮、憤?的心理狀態(tài)之中,我們把這種狀態(tài)稱為"第三狀態(tài)"。

"第三狀態(tài)"是介于健康與生病之間的一種狀態(tài),一般表現(xiàn)為:去醫(yī)院檢查時各項指標都是正常的,但是就覺得哪兒不舒服,心里不痛快。

有調查顯示,生活中有80%左右的人都或多或少地處于"第三狀態(tài)",而處于領導職位的人,又是"第三狀態(tài)"的多發(fā)人群。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僅是實施領導的重要保證,也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生活像一條路,總有一些坑坑洼洼;生活像一團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生活像一±酒,飽含著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些心理問題處理不好,會讓我們醉在酒里清醒不了,纏在麻里走不出來,這些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做到"不為功利所動心,不為挫折所折腰,不為困難所嚇倒,不為壓力所屈服",使自己始終保持著"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成為生活的強者,是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應追求的目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