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是1930年辭職的。辭職的外部原因是1930年中原大戰(zhàn),閻錫山控制了華北;內(nèi)部原因是在學生會大會上,反對羅家倫的學生要求他辭職。據(jù)說這個議案一開始沒有通過,但是羅家倫不能裝聾作啞,便找馮友蘭等人商量。包括馮友蘭在內(nèi)的一部分認為,這是對校長的侮辱和挑戰(zhàn),因此應(yīng)該提出辭職,以示反擊。羅家倫采納這個意見,便飄然而去。蘇云峰說,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文化、學術(shù)環(huán)境中,再加上各種利害沖突,只要有類似背景的人都會有同樣的下場,只是羅家倫的表現(xiàn)更有格調(diào)罷了(同上,第53頁)。
需要注意的是,從上任到辭職,羅家倫在清華大學只有兩年的時間,但是他卻是清華歷史上影響深遠、貢獻很大的人物。
下篇:中央大學
一、 受命于動亂之際
羅家倫提出辭職后,并沒有得到教育部批準。但是他去意已決,便獨自到武漢大學當了一名歷史學教授。不料蔣介石到武漢后,先是讓他回清華,后來又讓他到南京擔任中國政治學校教育長,并主持校務(wù)。中央政治學校的校長是蔣介石,其前身是中央黨務(wù)學校,羅家倫曾參與該?;I備,因此他對這個學校非常熟悉。
羅家倫對于政治有自己的認識。他說:“不要僅存批評現(xiàn)狀的態(tài)度,要存如果自己接上來干,如何可以干得好的心理。我們痛罵貪官污吏是不中用的,我們要自己平時有很好的修養(yǎng),將來不會做貪官污吏。”他認為,從事政治的人不僅要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否則就只能是“有一技之長的書吏”或者“只會活動的政客”。(《文化教育與青年》第124-125頁)
1932年9月,羅家倫被任命為中央大學校長。中央大學的前身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三江師范學堂。所謂三江,是指江蘇、安徽、江西,后因三省之間的糾紛,遂改名為兩江師范學堂。辛亥革命后,兩江師范學堂改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簡稱南高師。1921年,南高師又改為東南大學,成為東南地區(qū)的最高學府。在此期間,校長郭秉文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1925年,東南大學爆發(fā)更換校長的“易長風潮”。這一風潮的起因和經(jīng)過非常復雜,《南京大學史》說這次風潮“源于國內(nèi)的政爭”是有道理的。不過,該書以及其他研究者似乎沒有廣泛涉獵當年關(guān)學術(shù)界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比如在《現(xiàn)代評論》上就有著名學者王世杰、陶孟和、張奚若寫的文章。這些人在學術(shù)思想界享有盛譽,他們的話對于了解這一風潮有所幫助。
有人說,撤消郭秉文校長職務(wù),是政治干涉教育的表現(xiàn)。為此王世杰在《東大風潮與教育獨立》中說:東南大學自郭秉文被免職以后,形成兩派。“擁郭諸人的表示,是要擁護教育獨立。教育獨立確是應(yīng)該擁護的;但是擁護教育獨立,決不就是擁護郭秉文。郭氏趨附軍閥是無可諱飾的事實;他對外并沒有給東南大學保全一個教育獨立的顏面。郭氏的東南大學是一個校長獨裁制的大學;所以他對內(nèi)也不曾給東南大學立下了一個教育獨立的基礎(chǔ)?!保ā冬F(xiàn)代評論》第一卷第十四期) 郭秉文被段祺瑞政府免職后,接替他的是著名學者胡敦復。當胡敦復于1925年3月9日上任時,“擁郭派”學生在教授陸志韋、徐則陵帶領(lǐng)下,對胡敦復等人大打出手,釀成著名的“三?九”事件。陶孟和在《東大暴動》中一方面表示不敢相信,一方面尖銳指出:這次暴動既反映了東南大學教育的失敗,也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個大污點。”(同上,第16期)
另外,有人指責郭秉文被撤換,是汪精衛(wèi)、吳稚輝等人參與操縱?結(jié)果,其目的是為了推行“黨化教育”。對此,張奚若在《黨化教育與東南大學》中說:“據(jù)我看來,郭氏免職與一般人所謂‘黨化’是毫無關(guān)系的。因為這件事是由東南大學內(nèi)部發(fā)動的,不是由外面干涉的。內(nèi)部發(fā)動的重要理由,是因郭氏有推翻評議會,取消工科,擅改校章,和其他種種不正大不規(guī)則的行為?!彼€指出,新校長胡敦復被“擁郭派”教師雇傭流氓毆打凌辱,是無賴的“朋黨”行為。(同上,第17期)
當然,曾經(jīng)在東大擔任教授并與郭秉文有矛盾的楊杏佛,在這次風潮中也起了很大作用。
1927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后,將東南大學與江蘇境內(nèi)的其他8所??埔陨蠈W校合并,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簡稱第四中大。這種貪大求全和將所有大學都以“中山”二字命名的作法,自然不會長久。于是在1928年初,國民政府又下令將第四中大改為江蘇大學,但遭到師生反對,最后才做出改名為中央大學的決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央大學校長朱家驊因本校師生怒打外交部長、打砸《中央日報》社,釀成“珍珠橋事件”而辭職。幾經(jīng)周折,教育部任命段錫朋前來接任。段錫朋是江西永新人,早年考入北大,五四運動時?任北京中等以為學校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五四那天,他還是天安門大會的主席。為了對抗段棋瑞政府,同學們稱他為“我們的段總理”。因此他與羅家倫成為北大“五大臣出洋”的最佳人選。留學歸來后,他先在武昌大學和中山大學任教,北伐時在陳果夫手下供職。朱家驊辭職后擔任教育部長,他是教育部政務(wù)次長。
據(jù)羅家倫說,段錫朋雖然久居官場,卻沒有沾染一點腐敗習氣??谷諔?zhàn)爭期間,他主持的中央訓練委員會本來是120人編制,卻只有60多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覺得“老百姓太苦”的緣故。至?個人前程,他也有獨到的見解。比如當局想讓他出任某部部長,他堅辭不就。羅家倫問他為什么要拒絕,他說“干政治就得要有主張,有抱負,不然,我何必去站班?!绷_家倫認為,段錫朋身上既有儒家氣象,又有墨家傳統(tǒng)。由于他在生活上律己太嚴,近于苦行主義,終于積勞成疾,住進醫(yī)院。在病中,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只肯住三等病房。作為老同學、老朋友,羅送去一點錢讓他買營養(yǎng)品,他說什么也不收。病危期間,醫(yī)生用氧氣對他進行搶救。他知道氧氣需要進口,便一再請求:“外匯,少用一點”,令在場的人無不感動。因此羅家倫有“亦儒亦墨亦真誠”的詩來歌頌他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