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9)

我后悔與老婆結(jié)婚 作者:(韓)金珽運


  

“湖南”口音讓人備感親切

外國人都一致認為韓國人無禮。并且每次說到這個問題時還要補充說,韓國人即使走路時撞到了別人的肩膀,他們也從來都不會說“對不起”。好像真的是這樣。

當我和老婆結(jié)束13年的德國旅居生涯回國時,幾乎每天都會抱怨我們的同胞太無禮,而且不夠親切?!暗降孜覀兊膰駷槭裁磿绱藷o禮呢?”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真的為此苦惱極了。但是經(jīng)過仔細思考后我認為,韓國人并不是真的無禮,應該只是看起來無禮罷了。每當外國人提到這個問題時都故意提高音量說,“韓國人的教養(yǎng)水平有待提高”。當然,如果以一個位列世界經(jīng)濟十強國家的標準來要求,韓國人的確應該遵從世界普遍的禮儀和規(guī)矩。但是我覺得人們不分青紅皂白指責我們無禮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我們?yōu)槭裁磿@樣。

這是因為相互作用的原則不同。所謂的“西方近代化”,是指將“我”從民族、階級、種族等各種形式的集團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由的主體。當然,完全地脫離這種集團的約束,成為自由存在的主體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在近代,通過批判性的思考已經(jīng)能夠使人們認識到在集團中怎樣保持“我”的存在。西歐式合理性的根據(jù)就是“我”這一主體的成立。只有存在了“我”,才有可能存在與之相對應的“你”。并且當“我”和“你”以平等的關(guān)系存在時,“我們”的概念才得以實現(xiàn)。

對于西方人來說,他人的存在就是作為“我”的對方——“你”。如果對作為平等主體的對方無禮的話,那就相當于對自己無禮。所以他們能與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談論天氣,能夠?qū)χ吧宋⑿Σ⒅鲃哟钤?。這全是因為認可“你”的存在就代表認可“我”的成立。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猶太人哲學家、翻譯家、教育家?!g者注)在他的書《我和你》(Ich und Du)中曾指出,“我”和“你”的關(guān)系,就是“我”存在的根據(jù)。而且他之所以認為“我”和“你”的關(guān)系是所有意義構(gòu)成的基本單位,也是因為受到這種西方文化的影響。

而韓國人相互作用的形態(tài)與西方截然不同。我們不像西方人那樣認為“我”和“你”是直接成立的。我們認為首先要有“我們”和“別人”的界限之后,“我”和“你”兩種相互對應的主體才有可能存在。而在這之前的“別人”并不是應該平等進行相互作用的主體。所以在韓國人的觀念中,即使無視“別人”也是可以的,因為“別人”不是我們關(guān)心的對象,對我們來說,“別人”和桌子、椅子,甚至空氣沒什么區(qū)別。

但是“別人”一旦進入到被稱為“我們”的界限內(nèi),從那一瞬間起,“別人”就不再是別人了。也就是說,絕對不能再對他無禮了。因為從他進入到“我們”的界限里那一刻,他就具有了價值。也就是說,對于韓國人來說,“我”和“你”的主體性相互作用,是從“我們”這一主體概念成立的那一瞬間才開始形成的。

如果說對于西方人來說,只有“我”和“你”相遇后,才成為“我們”的話,那么對于韓國人來說,要首先形成“我們”之后才能成為“我”和“你”。

所以韓國人一般表達不滿的心情時,都會這樣說,“你怎么能這樣對我呢?”或者“我們之間真的只能這樣嗎?”雖然發(fā)問的人是這么問的,但是在韓國絕對不可以也絕對沒有人會這樣回答對方,“是的?!币驗橐坏┻@樣回答的話,就表明自己主動打破“我們”的關(guān)系,對方已經(jīng)是“別人”了。

一旦成為“別人”,哪怕再努力,關(guān)系也很難被重新建立起來。所以韓國人中,大家都很珍惜“我們”的概念,一旦成為“我們”就不太容易被打破,并且真的能夠做到甘愿為之兩肋插刀的程度。因為韓國人認為“我們”之間就應該這樣!

但這種從很久以前遺留至今的共同體,無論從哪方面看其解體都存在著必然性。因為這種以產(chǎn)業(yè)社會結(jié)構(gòu)方式形成的共同體,必將無法在后現(xiàn)代社會繼續(xù)存活下去?,F(xiàn)在,曾作為韓國人存在根據(jù)的“我們”,它的城墻已經(jīng)開始變形,甚至瓦解,所以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出新形態(tài)的“我們”。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是作為對策的新形態(tài)的“我們”,還沒有最終定型。也就是說,現(xiàn)在韓國人還沒有適應新時代所要求的確認存在的方式。

我年輕時的歲月是這樣度過的。每天學生都要站在操場上開早會,因為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生活目標。

“我們是肩負著振興民族的歷史使命而出生在這里的?!?/p>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需要挖空心思、用力尋找的生活目標,那時國家卻簡單明確地給我們下了定義。那時國民禮儀規(guī)定每逢星期一全校師生都要集合起來,一起喊口號、重復我們的使命?,F(xiàn)在想來感覺那時真是荒唐可笑,但是如果想用現(xiàn)在的觀點去判斷和指責過去,需要謹慎地處理。因為這就像女權(quán)主義者指責我們信奉耶穌、釋迦牟尼和孔子是推崇男性優(yōu)越主義一樣,這是輕率的判斷,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國民教育憲章》和國民禮儀,雖然充滿了集體主義、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帶有濃厚的維持獨裁體制的意圖,但是這是當時的社會決定的?,F(xiàn)在我們評價樸正熙(韓國前總統(tǒng)?!g者注)政權(quán),認為他為了使國家擺脫落后而施行的一系列國民意識轉(zhuǎn)變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沒有比改變意識形態(tài)更強有力的手段了。當時每天早上背誦“為國家而生”的情景,我至今仍歷歷在目。不僅是我,你問問所有在20世紀70年代還是學生的人,問他們?yōu)槭裁闯錾谶@個世界,大部分人肯定都會非常自然地回答你,“因為肩負著振興民族的歷史使命”。或許有人會因為記混了《國民教育憲章》和《向國旗宣誓》而回答你,“為了祖國和民族的無限榮光”。

無論是國民禮儀也好,《對國旗宣誓》也好,在人們心中都衍生出了國家的概念和意義。所以直到現(xiàn)在,我每次聽到國歌,心里都會有一種激動的感覺。有時我會一直開著電視,直到所有的節(jié)目全部播放完畢。這時,作為電視臺結(jié)束曲的莊嚴的國歌就會響起。而且當奧運會上我們的運動員獲得金牌,國歌響起時,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