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不明白,為什么有許多中國詩人都把蟬鳴寫得那么悲切,如駱賓王《獄中詠蟬》中有:"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李商隱的《蟬》有:"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在李商隱《韓弘舍人即事》之詩中還有"鳥應悲蜀帝,蟬是怨齊王"的詩句,李商隱詩詠韓弘和妓女柳氏悲歡離合的故事,并巧用了"齊后化蟬"的典故。晉人崔豹的《問答釋意》中寫道:"牛享問曰:'蟬名齊女者何也?'答曰:'齊王后忿而死,尸變?yōu)橄s,登庭樹,彗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曰齊女也。'"將蟬鳴喻為含恨而死的女子的哀鳴,可見其聲也悲。
到了東京后,不知是經緯度不對還是什么別的原因,很少聽到蟬鳴,但并不是沒有蟬。一次,不知道是為了祈禱我多舛的命運還是因為順路,我在一個傍晚來到了明治神宮(反正不是觀光,因為從到了日本就沒有了這種悠閑),也許是參拜完神,我走在長長的林蔭路上,突然,一陣被露水滲透般的嘶啞蟬聲在層層的厚葉中沉重地泛起,又被風扯得斷斷續(xù)續(xù),凄切而哀婉,我的心猛地一顫,駱賓王的詩句不由得脫口而出:"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也就是日本詩人們常說的"暮蟬"、"晚蟬"。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詠蟬常含悲。在《萬葉集》中,有三首詠蟬之詩,卷十中有"夕影斜映,晚蟬低鳴。日日聆聽,不棄不厭。""晚蟬哀鳴,時泣時停。悲戀在心,泣之不停。"卷十中有"巖飛瀑布,陣陣轟鳴。蟬鳴不停,故國鄉(xiāng)情。"日本詩人在詠蟬時,還可以遇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日語中,"晚蟬"和"日暮"的發(fā)音是一樣的(ひぐらし)。在日語的語境中,一提到"晚蟬",我們的眼前就立刻可以出現(xiàn)一幅凄美的圖畫:在落日昏黃的余輝中,一只晚蟬抖動著美麗、透明而殘破的翅膀,把滲透著最后的褐色生命的鳴叫獻給了清新如水的月亮。
月光在風的搖曳中艱難地透過層層疊疊的葉影,把水銀般細碎、顫抖的光斑灑在神宮的甬路上,凄切的蟬鳴凝固在黑暗與光斑之中,我走在甬路上,終于理解了古人蟬之悲歌的心境,不知是因為我聽到了日本的晚蟬,還是聽到了我自己-- 一個漂泊者的心聲。
日本的園林藝術,經常使人感到一種閑靜淡雅之情,茅屋木舍,柴門草牖,青石淺流,走過圓石鋪路的通幽小徑,往往是綠荷掩淡紅,白鷺立橋頭,無偽的自然流動在無偽的藝術中,而它的高潮,絕不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浪紅深紫,而經常是一片微紫暗綠的苔襯一朵淡色小花,在近于枯寂的樸素中流動著自然透明的時間和透明的生命。
在這淡雅和樸素中,"苔蘚"這個極其普通的植物,可以說是日本園林藝術中的一個"主角"。在文學中,日本人也同樣酷愛"苔蘚"這個意象。在日本最古的詩集《萬葉集》中,詠苔蘚之詩就達十二首之多。"苔蘚"這個意象,首先代表著時間的悠久與恒久,王維詩云:"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詩》),而萬葉詩人在吟唱悠久與恒長時,常讓幽綠的苔色爬上時間的古藤。如有人在向日本當時的著名女詩人額田王獻詩并贊美她長壽時,便從"吉野"這個地方折來一枝結滿了綠苔的松枝,"苔"一旦和"松"等長久生存的樹木結合在一起,"永恒"便從中蒼郁地生長出來,如《萬葉集·卷二》中有一首悼亡詩云:"伊人芳名垂千古,直至幼松染濃苔。"
《萬葉集》用"苔"來表示時間的長久,并把這種意象用在情詩中,而萬葉詩人最有意思的創(chuàng)意,是把"苔"和"枕"結合起來。在《萬葉集》中,"苔"和"枕"結合的詩共有三首,如卷十一中有一首詩云:"潔布鋪枕上,孤影對枕問。戀君君不見,枕上滿苔茵。"思戀之心,一日三秋,寂寞滲透了孤獨的影子,雖可能只是片刻離別卻漫長如永恒,如漫漫綠苔爬上冰涼的夢枕,時間過得太久了,以致世界和心靈變得同等荒涼。"苔枕"應是日本詩人的戀之獨創(chuàng),中國詩人似乎未曾吟過。
在中國,"苔蘚"的意象也是古代詩人們情思所寄之處,有關"苔蘚"的詞匯更是多不勝數(shù)且條分縷析?!侗静荨ぺ炖濉芳庠疲?時珍曰,云云,蓋苔衣之類有五:在水曰陟厘,在石曰石濡,在瓦曰屋游,在墻曰垣衣,在地曰地衣。"詩人詠苔,更是紛紜百態(tài),參差多姿,如詠苔衣:"莎徑晚煙凝竹塢,石池春色染苔衣(劉滄《與僧話舊詩》)。""繞舍苔衣積,依墻黎頰紅(陳師道《家山晚立詩》)。"詠苔茵:"鄰荒收酒幔,屋古布苔茵(顧況《送友人失意南歸詩》)。""夕陽欲下少行人,綠遍苔茵路不分(薩都拉《道過贊善庵詩》)。"詠苔徑:"石溪流已亂,苔徑入漸微(王昌齡《送東林廉上人還廬山詩》)。""苔徑臨江竹,茅檐覆地花(杜甫《春歸詩》)。"詠苔色:"春宮閉此青苔色,秋帳含茲明月光。"(江淹《別賦》)。""苔色滿墻尋故地,雨聲一夜憶春田(鄭谷《中年詩》)。"
苔痕蘚跡,是中國詩人盎然詩情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是深紅的夕陽下一片老綠的襯景,蒼涼古道上一段殷殷的別情,斷垣殘階上一縷悲凄的思念,古屋茅葺上一疊厚重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