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握筆的不同方式與文化

櫻雪鴻泥 作者:張石


 

過去,我常到東京大學駒場八號館314號教室去聽課。在那里,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聚在一起上課,就某一個問題高談闊論,有時視點迥然不同,而又殊途同歸;有時看來相似,卻又大相徑庭,各民族千姿百態(tài)的思維的火花在這里迸發(fā);超國境的精神求索者在這里切磋,真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這里是一個小小的"國際社會"。

在這個"國際社會"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日本學生和中國學生的握筆方式基本是不同的。絕大多數(shù)的日本學生,是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筆,把筆桿牢牢地靠在虎口上,虎口和筆桿之間沒有絲毫空隙。而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學生的握筆方法與此不同,中國學生是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筆,而筆桿和虎口之間有一定的空隙,或是接觸得不十分緊密,使筆在這個空間有一定的變化的自由度。握筆的方式不同,寫出的字也不同,一般來說,日本學生的字橫平豎直,最大的特點是能精確地傳達文字里包含的符號內容,但是個性不是那么鮮明,從藝術的角度看,不那么漂亮。而中國學生寫的字,個性迥然,有很多人也寫得很美,但完全讓人讀不懂的字也經(jīng)常出自中國學生的手。

從這件小事,我們似乎也可以看到中日文化的一個不同點-是否可以說,現(xiàn)代日本人,特別注意對事物本來面目的精確的傳達,而不注意個性的發(fā)揮;中國人更注意個性的凸顯卻有些輕視精確的傳達。在學校寫文學論文時也可以遇到這樣的問題。在一般日本學生寫的論文中,資料的分量要占4/5以上,哲學性的理論分析幾乎沒有,個人的議論也極少。如果個人的議論過多,先生會說:"豈不是成了小說了嗎?"而在中國,如果資料超過4/5而缺少理論分析和個人議論,先生會說:"豈不是成了資料匯編了嗎?"

我覺得這種文化的不同點并沒有孰是孰非、孰優(yōu)孰劣之分。一般來說,在文化基本模式被固定并處于相對穩(wěn)定階段的社會,特別是現(xiàn)代日本這樣的高度信息化社會,沒有情報精確的傳達,整個社會將很難迅速地運轉。而在文化的發(fā)源期和文化的轉型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則十分重要。試想:如果沒有那些讓人難以讀懂的充滿個性、龍飛鳳舞的"草書",恐怕也難有今天日本的假名文字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