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里塔,38歲,是她所在的部門中唯一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員工。盡管她的業(yè)績跟其他同事一樣好,她卻一直為要不要上大學而煩惱。和同事們在一起,她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有人問她,是否別的同事瞧不起她,還是老板歧視她,她只是一個勁兒地搖頭――并非如此,因為所有人都毫無保留地接納她。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是強烈的自我懷疑讓她不得安寧,她不為自己取得的非凡成就而自豪、更不為自己而驕傲,只是埋頭去找湯里的那根頭發(fā)德國俗語“in der Suppe nach dem Haar suchen”,直譯為“在湯里找頭發(fā)”,意思近似于“雞蛋里挑骨頭”或者“吹毛求疵”。(譯者注) 。
在跟女性共事的幾十年中,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我們過得不好并不總是別人的錯:
女性遭歧視后――她只覺自己很委屈
女性被議論后――她聽命于這種議論
女性被譴責后――她也會譴責她自己
女性輕視別人時 ――她首先看不起她自己
在我眼中,通往自由和自主之路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學會接納自我,接納所有主觀臆想的缺點,這是一種偉大的權利意識――我有權自戀!
通往自由和自主之路的最重要一步就是學會接納自我。
具體說來就是――接納我自己以及:
我的平庸
我的刁鉆口味
我的體重
我的大鼻子
我的實用主義
我的靜脈曲張
我的另類思考方式
我的小嗓門
我的孩子平庸
我的內雙眼皮
我的單身狀態(tài)
我膝蓋上的傷疤
我的古怪癖好(沙拉醬請另放一個餐盤)
我的胸部太大或者太小
我的腿較短
我喜歡低俗矯情的電影
我胖乎乎的手指
我不成熟的思想
我的大屁股
我給人距離感
我離過兩次婚
我的牙齒不齊
我笑起來很大聲
請平心靜氣地填寫這些空白欄。我認識的女性,人人都需要為自己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妥協(xié)。
遺憾的是,許多女孩在童年時期沒有獲得足夠的自信,長大后,她們無法擺脫各種規(guī)矩和原則的束縛,反而學會了那些世俗偏見:這個該做,那個不該做,這樣做才會討人喜歡。擺脫這些規(guī)矩的束縛對于某些人是極為艱難的,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一代的女性,但其中也不乏年輕女孩。
以前我總以為我們所做的決定有八成是出于自由意志,兩成是出于外在壓力。如今我的想法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里面有八成是外界壓力,比如父母的榜樣、那些伴隨我們成長的宗教信條,還有社會規(guī)則;而最多只有兩成是由個人的自由意志決定的,這就不少了。
有人會說,我們始終還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的,因此我們必須努力適應它。確實如此,但我們必須了解外界影響的強度,不要說服自己必須要這要那而不管它是否真的會令你快樂。對我而言,成熟意味著發(fā)現(xiàn)我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去實現(xiàn)它。
下面是最近在研修班上與一位女學員的一次對話。馬爾蒂娜,41歲,一家銀行的部門經理,穿42碼衣服。我們的談話絕對是嚴肅認真的,但其他研修班學員還是忍不住竊笑:
我:您希望您的生活中能夠少點兒什么?
馬爾蒂娜:其實我很想減掉五公斤。
我:那您干嗎不把這五公斤減掉呢?
馬爾蒂娜(灰心喪氣地):是啊,但這不是說說那么容易。
我:我知道。您肯定也知道怎么去實現(xiàn)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