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靈山史詩(5)

現(xiàn)實即彎路 作者:鄒波


胡崇峻本來是一個媒介,整理史詩文本,但以后,隨著老歌師的相繼消失,他可能真要成了一個“幸存的本源”。

他最近還在為口頭形式流傳的《黑暗傳》努力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說:“現(xiàn)在終于有了‘史詩’這一項”,但是因為“傳承能力的可靠性”尚待評估,有關部門目前仍然沒有批。

這是個悖論——“越不批,能唱的人就越少,傳的能力就越不可靠了……”

為了彌補這一點,胡崇峻未來的計劃包括,將搜集的范圍從古代的房縣(包括神農架林區(qū)、保康等地)擴大到整個古代的鄖陽地區(qū),甚至擴大到四川的巫啟縣——這是整片的巴楚文化交匯的地區(qū)。他相信,那里隱藏著更多的歌師。

“這里是中國古代十大流放地之一。”——他說的時候跺了跺腳下的土地,但我不知道這片土地延伸有多廣,這里的人多是陜西和江淮古代移民的后裔,有時是發(fā)配、充軍,有時候是政府有計劃的移民,有時候是逃荒,有時候是財主的大家族被起義軍驅散到山林里,重新成為了野人,有時候,是戰(zhàn)敗的起義軍本身,是為亡命之徒。后來,朝廷重新控制了局面,將這些野人重新入了籍,這其中招安的,也包括叛軍的后代。

漢族人在流放地重組,分布重新無序——比如我們上的這座山,在松柏鎮(zhèn)向北幾公里的地方,卻立刻變得非常茂密,這里大小山頭都是無一例外是遠古海洋的巖石,山腳下大約方圓一里的地方,就是一個江西撫州人聚居的村落,“漢人到了這里,就和許多許多民族雜居,成為一個普通的民族?!?/p>

《黑暗傳》所代表的漢族史詩傳統(tǒng),只是整個“中國西南史詩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遠離政治與文化中心的地方,漢族流放者以一種平實的、普遍的方式重新認識自己,被自然洗腦之后,重新用原始的語言和歌來講述自己,并同其他民族溝通、融合。

《黑暗傳》本身的內容并沒有打動我,無非仍然是把一些故事串連起來,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不是第一次讀到它們,這些故事我已經(jīng)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我從小就通過文人作品來熟悉它們,無非“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即使要繼續(xù)咀嚼出新的滋味,也不過如此了。終究,我現(xiàn)在只不過是重新通過另一個野生的渠道讀到它們。也難怪,黑格爾會認為中國沒有史詩,中國有太多的史官,中國的史詩已經(jīng)被以官方的方式敘述得差不多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