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價格分配——市場制度
想一下在你們的經濟學班級里,教室的座位是如何分配的。一些座位優(yōu)于其他座位。一種可能的規(guī)則是先到先得,或者是由教授根據他喜歡的標準來分配,或者是學生選舉成立一個委員會來解決分配的問題。在不是那么一團和氣的情況下(如搖滾音樂會),能否獲得好座位可能取決于你排擠他人的能力。以上所說的都是分配稀缺資源的非市場方式。另一方面,座位的權利可以通過市場方式(如拍賣)來分配。
例子19競投教員辦公室
威廉 J博耶斯(William JBoyes)和斯蒂芬 K哈佩爾(Stephen KHappel)介紹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商學院搬遷新樓時如何解決教員辦公室的分配問題。管理系讓級別最高的教授優(yōu)先選擇。金融系遵從的是先到先得的規(guī)則:系主任辦公室外張貼了一張登記表,按登記的順序來決定選擇的先后。統(tǒng)計系采用的是隨機法——抓鬮。
經濟學系則選擇舉行一場拍賣會。(約3 200美元的拍賣所得用來成立一個基金,用作資助研究生的獎學金和學術研究的資金。)出價最高的競投者支付了500美元,獲得了第一個選擇辦公室的權利。
評論
拍賣引來一些公眾的非議。許多市民認為,教授們?yōu)榱俗约旱睦娑馁u公共財產。這一指責并不恰當,因為辦公室并不是賣給會損害納稅人利益的人。出售的只是先于其他教授選擇辦公室的權利,而且,拍賣所得也不是用于增加拍賣者的利益,而是增加研究生的利益。這一點得到澄清后,反對意見也就煙消云散了。
William JBoyes and Stephen KHappel,“Auction as an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Academia:The Case of Faculty Offic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3(Summer 1989)。市場的關鍵特征是價格(price)——商品以什么條件交易。要獲取商品,買方必須愿意支付市場價格,而成功的賣方則愿意以相同的市場價格換取放棄商品的控制權。
市場價格決定商品和資源的分配。如前所述,還有其他方式進行分配:先到先得、武斷分配、暴力爭奪、抓鬮抽簽,等等。但價格有一個其他方式都沒有的特征:商品歸最愿意付錢的人所有。經濟學家并不是說這個原則一定最合乎倫理道德。越有錢的人越能付高價。所以,任何人只要擁有財富(即使是不義之財),就有權力購買大量稱心如意之物。另一方面,所有其他可以想到的分配商品與資源的方法,同樣也會受到倫理道德的質疑,受到的質疑可能還更厲害。姑且把倫理道德置之度外,將商品與資源最終交到最愿意付錢的人手上,這是“有效率”的(后面的章節(jié)會更清楚地解釋這個概念的意思)。
從賣方或供方的角度來看,價格指導生產。只要商品現(xiàn)行的市場價格超過其生產成本,生產更多的商品就有利可圖。不但既有的生產者愿意增加生產,新的供給商也有動力進入這個行業(yè)。于是,供給增加的商品正好就是消費者最愿意購買的商品。這就是亞當·斯密稱為“無形之手”(the invisible hand)的原理。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Book IV,Chapter 2。即使一個人追求的只是個人利益,他也會被引導著去為公眾服務,提供別人最想得到的產品或服務。
自私的動機最終卻導向利他的行為,這種想法可能看似顯而易見。但在亞當·斯密的時代,甚至到了今天,還有很多人認為幫助別人的唯一方式就是刻意“行善”。通曉世情的人跟亞當·斯密一樣,認識到要幫助他人,交易比行善更有效。
但是,自私的行為怎么能避免彼此損害或者甚至弄成一團糟,這就不是顯而易見的了。運送食物的船只從世界各地匯聚到洛杉磯,使這個城市的居民豐衣足食。沒有人受命要這樣做,也無須激發(fā)這些供給商對洛城人特別眷愛或關懷。為什么能這樣?只是因為堪薩斯州的農民發(fā)現(xiàn),把小麥運到洛杉磯出售比自己吃掉更有利可圖,其他人也是如此。
亞當·斯密這樣說道:“一個人盡畢生之力,亦難博得幾個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會中,隨時有取得多數人的協(xié)作和援助的必要?!钡粋€人只有幾個朋友,怎么去獲得多數人的援助呢?答案就在于自私這無形之手,它引導著個人為陌生人的利益而工作。市場機制引導我們所有人為別人的利益而工作。結果就出現(xiàn)了井然有序的經濟,滿足人們的需要和愿望,卻不必有任何人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