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津城中的買辦商人:資金流向工商業(yè)

話說津商 作者:宋美云


傳統(tǒng)商人一旦富有后往往更熱衷于與官員、士紳們打交道,而把商業(yè)的管理交給管家。他們更喜愛從事壟斷性商業(yè),將財富當做提高身份的階梯,發(fā)家后往往更注重后代的功名和仕途。與傳統(tǒng)商人相比,買辦社會地位的獨特性,使他們成為不僅具有近代投資理念,又兼有多重身份的新型商人。

早在19世紀70年代,旗昌洋行買辦劉森就在天津有三家自己的行號,其中一家經(jīng)營經(jīng)紀業(yè),另外兩家是商行。80年代,新沙遜洋行在天津的買辦胡梅平除了在天津的老城區(qū)和租界開設有兩家糖果店和三家鴉片店外,在北京以及蒙古地區(qū)也有他自己的商號,同時還在上海一家錢莊入股,并開設了一家金店。盡管這些是買辦個人的生意,按照與洋行之間的約定,買辦不能打著洋行的招牌經(jīng)營自己的商業(yè),甚至買辦辦理洋行的業(yè)務也要注明是華賬房,而不能代表整個洋行。但事實上,他們借助洋行的特權從事自己的經(jīng)營是司空見慣的。如胡梅平在天津老城區(qū)開設的商號就掛著“英商沙遜洋行”的招牌。有的買辦還借助與洋商的合作做自己的生意。19世紀70年代,買辦鄧松山和俄商米理素在天津合伙開設了“裕順和洋行生理”,其實僅是鄧自己的行號而已。

19世紀的買辦更熱衷于工業(yè)投資。當時,社會資本相對匱乏,貸款難以搞到,加上天津商人的保守性,很難想象會有天津本地的有錢人愿意投資于他們還不熟悉的工業(yè)。但是,整天與西方企業(yè)家或商人打交道的買辦卻不同,他們耳濡目染較早接受了近代的投資理念和意愿,外國洋行或銀行也為他們的投資經(jīng)營提供了便利條件。于是在天津早期的私人工業(yè)投資中,就有了買辦的影子。

吳調卿最早投資工業(yè)。1886年,吳調卿發(fā)起投資創(chuàng)辦火柴廠,得到李鴻章的批準。一年后,也就是1887年8月15日,天津自來火公司成立了。合伙投資人除了吳調卿以外,還有天津武備學堂總辦楊宗濂和駐防天津小站的盛軍統(tǒng)領周盛波。前者是李鴻章興辦洋務教育所倚重的主要人物,后者是李嫡系軍隊的首領。他們也都來自江南,與吳有鄉(xiāng)誼之情。

火柴最初稱“自來火”、“洋火”,19世紀中葉從歐洲傳入,由于使用便利而逐步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80年代,天津的火柴進口量迅速增加,不僅供應天津市場,還大量運銷華北內地。吳調卿顯然看中了這個大有潛力的市場。他明確宣布公司全部是華人資本,意在與洋貨展開競爭。1897年,吳調卿又投資白銀25萬兩創(chuàng)辦了天津第一座毛紡織廠,還與德國興隆洋行合資開辦了一家打包公司。1900年以后,吳調卿投資15萬兩于北洋硝皮廠,得到正在推行北洋新政的袁世凱的支持,該廠經(jīng)營狀況甚好。吳調卿還作為合辦人,于1888年創(chuàng)建了天津英租界的煤氣公司,投資了天津電燈公司和自來水公司,并與英國人合資興辦中英門頭溝通興煤礦公司,任中方董事長。除了主要在天津的外國公司投資外,吳調卿還是香港、上海幾家英國公司的股東。

不少買辦在當買辦之前并沒有多少經(jīng)商的經(jīng)驗,他們往往是從外商那里學到了經(jīng)商投資的經(jīng)驗以及西方的價值觀。買辦高星橋最初到北戴河見韓納根接受他的任命的時候,與韓在別墅共進西式早餐。精明的高星橋接受了韓納根讓他投資的建議。于是,他在北戴河投資購地,建造了許多所漂亮的樓房別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高星橋在石家莊興建焦炭廠,聘德國礦師作為技術指導,煉出符合國際標準的清水焦炭,打入國際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高星橋再一次根據(jù)韓納根的建議,目光投向天津的零售商業(yè),在法租界建成規(guī)模最大的商場——勸業(yè)商場。 

在一個被迫對外開放和被瓜分為若干個外國租界地的天津,買辦是與洋人最接近的華人。因而,他們也必然是西方人先進投資理念最早的接受者和獲益者。買辦經(jīng)營工商業(yè)的形式多種多樣。他們憑借豐厚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將資金投向工商業(yè)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