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規(guī)則五,說得越多,也就越糟糕!(3)

像中國人一樣思考 作者:張?;?/span>


故事的結(jié)尾是阿Q因為一個莫須有的偷竊罪名而被捕了。讓他簽認罪書的時候,他唯一擔心的是不知道怎樣寫自己的名字。官員就讓他畫一個圓圈代替簽名。他集中全部精力畫了一個完美的圓圈,甚至沒意識到畫圈就意味著將被處決。

故事的諷刺意義在于揭示了阿Q對于“保全臉面”的極端的演繹,表現(xiàn)了中國人對于在所有外人面前保持好形象的沉迷。

我們也不要錯誤地解讀這個故事。中國人總的來說對于阿Q是毀譽參半。大多數(shù)人承認這是對中國人的一些性格弱點的一個絕妙寫照,但同時也有好的含義。甚至現(xiàn)在在中國人之間也存在著關于阿Q的持續(xù)不斷的辯論。一些人認為他是生活在虛假現(xiàn)實中的一個悲劇性的懦夫。當他們看不起其他人,或想讓其他人對現(xiàn)實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的時候,他們就把這些人叫做“阿Q”。另外一些人則把阿Q看做是知足的大師。有人甚至在博客里建議所有的父母運用“阿Q精神”對子女少施加一些壓力,給自己的子女更多的個人發(fā)展空間。

父母永遠不會成為子女的朋友

中國孩子的養(yǎng)育方式也導致了中國人缺乏獨立思考的特點。由于許多雙職工父母全天候工作(直到近年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大多數(shù)孩子在上學前都由祖父母輩照看。孩子們平時很少見到父母。祖父母輩通常不會約束孩子,而周末父母也會嬌慣他們,因為父母對自己不在孩子身邊常常有種負罪感。然而孩子上學以后馬上會接受嚴格的紀律約束和父母很高的期待?!澳闳魏问虑槎疾荒茏鲥e”,言外之意突然變成了“除非你是一個好學生,否則你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對”。父母盡一切可能把子女送進好學校念書,要求他們做優(yōu)秀的學生。這也是受到孔子教義的影響--孔子曾說過:“學而優(yōu)則仕。”

上學以后,中國孩子開始學習尊重和服從父母、老師和各種權威人士。父母的權威地位得以建立并不容挑戰(zhàn)。遵從父母是中國家庭生活中的支柱之一。    

?;ㄉ洗髮W的時候,一位美國來的客座講師告訴她,在西方,父母和子女是以朋友的方式相處的。他們可以平等地交談,自由交換對人生和許多事情的看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