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針灸治療高血壓,有很多穴位可扎
高血壓多見于中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多在遺傳因素基礎上因長期精神刺激、情緒波動使高級神經(jīng)功能紊亂所致;繼發(fā)性高血壓病多由泌尿系疾患、顱內疾患及內分泌疾患引起。
高血壓屬中醫(yī)“頭痛”、“眩暈”等癥范疇。
中醫(yī)認為,肝腎陰虛,肝陽偏亢,上擾頭目,頭痛頭暈;肝喜條達,郁易化火,肝陰耗傷,風陽上擾,發(fā)為眩暈;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jié),更傷脾胃;或憂思勞倦,脾陽不振,水濕內停,積聚成痰,痰阻中焦,清陽不升,頭目眩暈,發(fā)為本病。
用針灸治高血壓的常用穴位有:大椎、肩井、肺俞、梁門、太陽、風池、涌泉、三陰交、太溪、太沖、足三里、曲池、中院、豐隆、百會、氣海等穴。
七、頑固的神經(jīng)性皮炎也可用針灸驅走
神經(jīng)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屬于中醫(yī)“攝領瘡”、“頑癬”等范疇,好發(fā)于頸部、四肢、腰骶,以對稱性皮膚粗糙肥厚、劇烈瘙癢為主要表現(xiàn)的皮膚性疾病。易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中醫(yī)認為該病初起由于濕熱蘊于肌膚不得外泄;病久則耗血傷陰,血虛肝旺又使內風化燥,肌膚失養(yǎng)。依據(jù)這一理論,采用針灸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可以瀉熱祛風、調氣理血,使肌膚得血養(yǎng)而癥除。
患者可以這樣做:充分暴露患部,常規(guī)消毒患部皮膚和針具。術者右手持梅花針均勻地、力量適中地由皮損的外邊緣順時針方向向皮損中心扣刺(以局部滲血為度),術畢取口徑適宜的玻璃罐,采用打火機開至最大火焰,于玻璃罐內迅速閃過后吸拔于患部,留置5~10分鐘,起罐并將血跡擦拭干凈,在患部常規(guī)局部消毒。接著如持筆狀將艾條點燃端對準患處,施以溫和灸,方向也是由皮損的外邊緣順時針向皮損中心呈螺旋狀,以患者自覺局部溫熱但不灼痛為度。時間以病患面積而定。術畢患者再取適宜體位毫針直刺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天樞各1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手法1分鐘后留針30分鐘,中間加強手法一次。隔日1次,10次一療程。
梅花針扣刺活血通絡,溫經(jīng)養(yǎng)脈,通過皮膚的神經(jīng)自我調節(jié)作用,激發(fā)臟腑經(jīng)絡功能,從而改善皮損局部的微循環(huán)。扣刺后又于局部拔火罐,可以清泄血分邪熱,移毒瀉毒,促進局部循環(huán)和組織的再生,加強了養(yǎng)血、和血、通經(jīng)、活絡的功效。艾條溫和灸在這里不僅僅是溫補的作用,還有解熱抗炎、引熱外出、扶正固表的作用。在局部治療的同時,再輔以毫針直刺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天樞等穴,可以內外皆治,標本同調,遠近結合共同達到治療的目的。
八、全面認識傳統(tǒng)針灸的“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這個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后又根據(jù)醫(y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xiàn)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黃帝內經(jīng)》。并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等病癥。
相傳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癥”。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yī)大法之一?!缎绿茣酚涊d:唐代御醫(yī)用頭頂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癥”。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y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并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fā)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1針具的選擇
三棱針:由不銹鋼制成,分為粗細兩種,針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鋒利,粗針長7~10厘米,針柄直徑2毫米,適用于四肢、軀干部位放血。細針長5~7厘米,針柄直徑1毫米,適用于頭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小眉刀:長7~10厘米,刀刃長1厘米,十分鋒利。
臨時沒有上述工具,也可暫用縫衣針、注射針頭、瓷片、刮臉刀片等代替。
2操作步驟
第一步,先將針具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雙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
第二步,依不同的方法進行。
刺絡法:該法又分點刺、挑刺、叢刺三種刺法。點刺有速刺(對準放血處,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黏液。該法運用較多,大多數(shù)部位都宜采用)、緩刺(緩慢地刺入靜脈1~2毫米,緩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適用于肘窩、頭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針刺入皮膚或靜脈后,隨即針身傾斜,挑破皮膚或靜脈放出血液或黏液,適用于胸、背、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數(shù)多、刺入淺,以有血珠滲出為度,適用于扭挫傷、脫發(fā)、皮膚病等。同時還經(jīng)常配合拔罐療法。
劃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進刀劃割。適用于口腔內膜、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
第三步,在用右手刺絡或劃割放血的同時,另一手做提、捏、推、按等輔助動作,以配合放血。
3放血療法的禁忌
患有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療法。
貧血、低血壓、孕期和過饑過飽、醉酒、過度疲勞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壓迫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