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身健體要從內調開始
“與己和”、“與人和”、“與自然和”,這是和諧的幾大要求。其中,“與己和”是和諧境界的基礎,它要求達到一種“內和”的狀態(tài)。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應當求諸己。為什么說求醫(yī)不如求己?因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我們的身體感受就是最敏銳的健康監(jiān)視器。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一旦感知到失和,人體本身就會調動起一切手段來恢復和諧狀態(tài)。由此看來,增強自身機能才是應對各種疾病的最佳方法。中醫(yī)教會我們安撫五臟、補氣養(yǎng)血、發(fā)掘人體的“天然藥庫”;現(xiàn)代醫(yī)學則致力于提升免疫力,為身體筑造最安全的城墻。而中正平和的心境是“內和”的精神基礎,從容面對生命中的喜、怒、哀、樂,永葆一顆祥和之心,這也是所有長壽者共同的特性。
人體健康的標尺——身體感受
馮教授曾提起一位叫周李氏的老太太,109歲了,身體硬朗得很。周李氏無兒無女,從25歲老伴去世后她就一個人靠擺渡過活。馮教授說這位老太太牙齒堅固、臉色紅潤,看上去只有七八十歲的樣子。問起原因,老太太思索半天說:不知道有啥道道,沒生過病,也沒有保養(yǎng)過身體。
身體平衡就是和諧,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那么,怎樣判斷這個目標是否實現(xiàn)了呢?這就是馮理達教授常說的身體感受。
當身體處于和諧健康狀態(tài)時,人就是健康的,無病無災、不痛不癢,感覺舒適,我們用不著看醫(yī)生,也用不著吃藥,是最省心的。
馮教授曾提起一位叫周李氏的老太太,109歲了,身體硬朗得很。周李氏無兒無女,從25歲老伴去世后她就一個人靠擺渡過活。馮教授說這位老太太牙齒堅固、臉色紅潤,看上去只有七八十歲的樣子。問起原因,老太太思索半天說:不知道有啥道道,沒生過病,也沒有保養(yǎng)過身體。正因為身體處在一個平衡狀態(tài),健康的周李氏才感覺不到身體有何不適,也才會在沒有任何奇方偏方、沒有特別保養(yǎng)的情況下活到一百多歲,而且健康無恙。
與此相反,那些身體不和諧、失衡的人,他們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適:頭暈、疲憊、想睡覺、腳麻、肚子脹……
32歲的吳先生是某公司的總經理,正處在事業(yè)上升階段,按理說這個年齡身體應該是很強健的,但吳先生百病纏身,頭痛、心口憋悶、腰疼、腿麻、尾椎骨難受,每天坐臥不安。到醫(yī)院檢查,沒有任何毛病,讓吳先生倍感困惑和無奈。
其實吳先生外在的種種表現(xiàn),都是機體失衡的結果,因為失衡,所以身體不適。西醫(yī)在檢查身體的時候,是檢查你的客觀指標,當你有了器質性改變的時候,才說你有病了,殊不知,在器質性改變之前,有一個漫長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吳先生其實就是在往器質性病變的途中,如果不加以克制,就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所以建議吳先生以及像吳先生這樣的人,當感覺身體不適的時候,當自己的身體發(fā)出某種信號的時候,最好去找個老中醫(yī),他給你號完脈以后,肯定要告訴你,你肝氣淤滯,應該吃點疏肝解郁的藥,如果你吃了這種藥,不舒服的感覺可能逐步消失了,也就不會罹患疾病。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感受,當身體有不適感覺的時候,就表明身體開始失衡,應當找中醫(yī)幫忙調理一下,以免罹患疾病。如果你沒有口、嘴、鼻等五官的不適,也沒有手腳四肢的不快,且沒有任何身體器官等的不適,那么恭喜你,你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