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人”只是一種形式,它內在的意思在于宣泄內心的不滿,祈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而這也反映了此時的一個養(yǎng)生關鍵:保持快樂、積極向上的情緒。
另外,“蟄”就是藏的意思,此時天氣回暖,春雷開始震響。驚蟄的意思就是,春雷響起,蟄伏的動物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就開始出來活動了,蛇蟲鼠蟻、病菌等害人蟲也會結束冬眠,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增強體質,以驅邪氣。
飲食上應該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調血補氣、健脾補腎、養(yǎng)肺補腦。
4.春分
春分的“分”,是指春天過了一半的意思,此時春暖花開,是農家最忙的時節(jié),也是人體容易過敏的季節(jié)。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與魚片一起做湯,叫“春湯”。還有俗語說“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春分節(jié)氣平分了晝夜、寒暑,所以,在保健上應注意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飲食上要禁忌大熱、大寒,要保持寒熱均衡??筛鶕€人的體質選擇搭配飲食,如吃寒性食物魚、蝦佐以溫熱散寒的蔥、姜、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之物時,配以滋陰的蛋類,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5.清明
在中國民間,清明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充滿著悲涼哀愁,而此時也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是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因此,這個節(jié)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jié)氣。
古人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諸如蹴鞠、打馬球、插柳等風俗體育活動。中醫(yī)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這個時候應當保持樂觀,經常到森林河邊散步,多呼吸新鮮空氣,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以疏通筋骨。
老年慢性氣管炎容易在這個節(jié)氣發(fā)作,飲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yǎng)肺的食物。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谷雨以后,氣溫回升速度加快,世間萬物會出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人的心情和精神狀態(tài)達到一年中的最佳狀態(tài)。但是“百草回芽,舊病萌發(fā)”,此時也是人體舊病最易復發(fā)的階段,所以一定要注意。
此節(jié)氣中人的消化功能正處于旺盛時期,應適當食用一些具有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不但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抵抗春瘟,而且可以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
7.立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習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另外,在民間立夏有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整個夏天就會很難熬。
立夏是夏季的開始,以前鄉(xiāng)間常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為“立夏飯”。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潤膚的功效,將其熬煮成的綠豆湯,是夏季最好的排毒解暑飲料。
另外,中醫(yī)認為此時人體的心臟機能處于旺盛時期,應注意對心臟的特別養(yǎng)護。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以保持機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