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1910年出版《小說月報》,聞名全國。出版業(yè)巨頭: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南洋公學與商務印書館的親緣
1898 年,南洋公學籌建譯書院,選譯東洋、西洋的名著印行,供學生和國內(nèi)人士閱讀。出版西學書籍是“成才之助”,強調(diào)“興學之要在譯書”。9月,戊戌政變失敗,以“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深秀、楊銳、劉光第、林旭、康廣仁以及康有為、梁啟超、王照等人為代表的新黨,有些被西太后逮捕殺害了,有些被免職查辦,有些逃往日本,還有的新黨則逃往上海租界,其中一位張元濟(菊生),于1898年10月逃難來到了上海南洋公學。
1899 年南洋公學在上海虹口正式成立譯書院,由張元濟擔任譯書院院長,負責編輯近代中國最早的教科書。當時一批逃亡到上海的新黨,通過張元濟的介紹借住在商務印書館樓上,其中有吳稚暉等。當時社會上學習科學和英文的要求迫切,加上張元濟有編輯經(jīng)驗,就促進了商務印書館的編譯工作,例如英漢對照的四卷《華英國學文編》,這是我國最早的英漢對照讀物。在 1899至1900年間合于社會需要,這幾本書銷路很大。同時新黨也借此宣傳“變法維新”。
張元濟先生受聘主持譯書院工作不久,南洋公學總理(教務長)何嗣焜去世。張元濟接任了南洋公學第二任總理,兼管譯書院,月薪為銀洋350圓(合1995年人民幣約2萬元,合2009年人民幣約4萬元)。譯書院逐步擴大,還聘請了外國人做譯員,開辦了“東文學堂”,同時組織翻譯出版了一些西方民主思想的書籍,如亞當·斯密的《原富》等。嚴復的譯述,全套幾十本都是由譯書院首先刻印發(fā)行。南洋公學譯書院也由此聞名全國。
1901年商務印書館原發(fā)起人邀請張元濟、印錫璋等合資,成立有限公司,議定原發(fā)起人每股照原數(shù)升為7倍,折合銀洋26250圓,加上新股23750 圓,共計資本5萬銀圓(約合1995年人民幣350萬元,合2009年人民幣700萬元)。
張元濟加入商務印書館后,先在長康里設(shè)立編譯所,請幾位先生翻譯西洋東洋的科學書籍,由蔡元培兼任編譯所所長。不久高夢旦亦由張元濟約來幫忙。
因出版獲得不少盈利,逐步添置了機器。
張元濟在商務印書館工作了幾十年,由編譯所長,而經(jīng)理、監(jiān)理、董事長,同夏瑞芳、鮑咸昌、高翰卿、高夢旦等一起慘淡經(jīng)營,逐步將一個小小的印刷工場發(fā)展成為中國20世紀上半葉最大的出版企業(yè)。
清朝未年,全國圖書的營業(yè)額每年約為400多萬銀圓,而商務印書館約為150萬銀圓,占1/3。
民國初年,全國圖書營業(yè)額約為l千萬元,而商務印書館約為400萬銀圓,占2/5。
1902年商務出版的書籍僅為15種27冊,到1914年增加到293種634冊,在13年間增加了20多倍。
1902年1月4日(辛丑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第一本雜志《外交報》,主編是張元濟。1904年出版《東方雜志》,創(chuàng)刊時主持編輯的是日本人,其中有好多文章是由日本人寫的。1921年《小說月報》改版成為新文學刊物之后,它又出版了《小說世界》,網(wǎng)羅了許多通俗文學作家。魯迅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
1913年4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月報》第4期第1號首版第一篇,發(fā)表了署名“周倬”的一篇文言小說《懷舊》,文中有10來處圈點,文末加了評語:“實處可致力,空處不能致力,然初步不誤,機靈人所固有,非難事也。曾見青年才解握管,便講詞章,卒致滿紙短汀,無有是處,極宜以此等文字藥之。--焦木附志。”焦木即編者惲鐵樵,“周倬”是誰呢? 當時社會上誰都不知道。
整整21年以后,魯迅本人才在通信中表明,這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34年5月6日,魯迅致楊霽云的信中寫道:現(xiàn)在都說我的第一篇小說是《狂人日記》,其實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東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說,登在了《小說林》(?)上……內(nèi)容是講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惲鐵樵的評語,還得了幾本小說,算是獎品。時過境遷,這么長久,魯迅難免對細節(jié)記不清楚的,因為當時并不是他經(jīng)手把稿件投到《小說月報》去的。魯迅逝世以后,周作人對這件事做了具體的說明:魯迅“辛亥(按:即1911年)冬天在家里的時候,曾經(jīng)寫過一篇(小說),以東鄰的富翁為模特兒,寫革命前夜的事情,頗富于諷刺的色彩”,“未有題名……由我加了一個題目與署名,寄給《小說月報》,那時還是小冊,系惲鐵樵編輯,承其復信,大加稱賞,登在卷首?!币灾谩蛾P(guān)于魯迅》一文
這篇經(jīng)周作人加了“題目與署名”的魯迅第一篇小說,在1912年12月6日寄《小說月報 》,12日就收到復信,28日收到稿費5塊銀圓,并于1913年4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4卷第l 號上登載。
商務印書館與作者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淵源長久。1903年,商務聘請李伯元主編《繡像小說》半月刊,共出3年72期,該刊成為晚清的四大文學刊物之一,也是從1903年起,商務開始出版“說部叢書”。1904年創(chuàng)辦《東方雜志》,1909年創(chuàng)辦《教育雜志》。1910年出版《小說月報》名噪一時。1921年《小說月報》改版成為新文學運動刊物之后,續(xù)出《小說世界》,將原《小說月報》的通俗文學作家繼續(xù)網(wǎng)羅在商務的招牌下。商務印書館大力推出這些文學書刊,繁榮文學市場,對晚清和五四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反過來,文學市場也給了商務印書館巨大的名聲和經(jīng)濟利益的回報。
在書籍的稿酬方面,商務印書館有著比較靈活的規(guī)定,其標準視著者的知名度、學識水平、書稿質(zhì)量和發(fā)行量等各方面情況而定。如: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等書的版稅為40%,這當然是最高的。
一些教科書和工具書的編譯費,常是一次性付酬,不采取版稅制。
1912年丁文江編著的《動物學》一書,酬金為400圓;秦蘅茫編的《代數(shù)》、《幾何》,酬金共700圓;景陽編的《三角》,酬金400圓。
1913年1月,郁少華修訂《英華新字典》,連校對在內(nèi),一年完成,酬金750圓,分五期支付,先付150圓,然后每次校對交字付150圓,再三次排校畢付清。
1916年3月,范云麓編《春季單級國文》12冊教科書,并編(學生自習字典)一本,酬金合計2400圓。商務印書館付給梁啟超的優(yōu)厚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