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房地產市場的雙重壟斷

政府的本分 作者:秋風


  

目前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國有土地與農村集體土地權利絕對不平等,只有國有土地可供建設城市居民所需之商品房。因此,建設房屋的土地只能由政府壟斷性供應,而政府事實上只向房地產開發(fā)商出讓土地。于是,房地產開發(fā)商成了城市住房的壟斷性供應者,普通家庭則從制度上被剝奪了建設自己住房的自然權利。

政府壟斷土地供應,開發(fā)商壟斷城市房屋供應,這一古今中外罕見的雙壟斷模式導致的第一個后果是,農民喪失了獲得土地轉換用途所帶來的絕大部分增值收益,這些收益被政府和地產商瓜分。尤其有趣的是,政府從農民那里獲得的是完整的土地所有權,但轉過臉來出讓給開發(fā)商并由開發(fā)商移交給市民的,卻只是70年的使用權。政府用一只普通雞蛋的價錢買了一只會下金蛋的母雞。

也因此,各城市政府才會不遺余力地拆除“城中村”,比如北京的“浙江村”、“河南村”。政府固然是為了城市形象,但最主要的目的恐怕是維護自己作為土地壟斷供應者的法律地位。本來,這些城中村農民已經在從事房地產開發(fā)業(yè)務了,他們就是一個個小型房地產經營商,他們已經把自己的土地融入到現(xiàn)代經濟體系中了。但農民這樣直接從事房地產經營活動,等于打破了城市政府的土地壟斷,必然傾向于壓低城市房屋租賃價格,從而影響城市房屋價格,從而壓低城市地價,而這個結果,是城市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這樣的邏輯也恰好提醒人們,假如城市居民可以直接到城中村,或者到毗鄰國有土地的農村購買農村土地自行建設住房,其價格肯定會比從開發(fā)商處購買商品房低廉得多,即使城市居民支付給農民的土地價款高于政府的征地價格。因為,這里節(jié)省了政府征地再出讓土地、開發(fā)商建設房屋再出售房屋兩個逐利環(huán)節(jié),而這兩個寄生性環(huán)節(jié)并沒有為土地附加任何價值,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無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反倒扭曲土地和房屋價格。

在有些城市近郊,確實有一些鄉(xiāng)村自行開發(fā)商品房,其銷售價格遠低于由開發(fā)商向政府買地再蓋房屋出售的價格,只是在目前土地制度下,此種房屋的產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當然,普通的70年產權又有多大保障呢?

因此,解決城市房屋價格騰漲的釜底抽薪之計,就是實行農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權利平等,農民可以跟城市政府一樣直接向城市居民出讓其土地的建設使用權,城市居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土地,以家庭或多個家庭聯(lián)合的方式,建設住房。開發(fā)商模式即使仍然存在,也只是作為自建住房的補充。

這樣的結果必然是,農民不會喪失土地,成為無地農民,反倒可以獲得一筆比政府征用高得多的土地收入,城市居民則可以以低成本擁有住房。目前的征地模式既損害了農民利益,剝奪了農民自我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自我融入現(xiàn)代經濟體系的權利,又給城市民眾解決住房問題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只有地方政府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而房地產開發(fā)行業(yè)也畸形地膨脹成為城市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房地產業(yè)富豪迭出。下面筆者將分析城市這種經濟結構變化帶來的嚴重經濟與政治后果。此處則想指出,這種城市土地——房屋雙重壟斷模式,也正在讓城市的居住生態(tài)和人文環(huán)境惡化。

 

非人性的城市

再也沒有比內地更惡劣的城市居住生態(tài)了。一個一個城市正在告別具有地域色彩的和人文內涵的,因而也是多樣化的居住生態(tài),而退化到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時代。這片森林沿著城市中心,按照同樣的模樣,向四周瘋狂擴展。

這是土地——房屋雙重壟斷模式的必然結果。因為,這兩個主體的行為都是由利潤動機支配的,城市政府永遠傾向于刻意抑制供地規(guī)模,借以抬高土地現(xiàn)價,并維持土地價格持續(xù)上漲的長期市場預期;至于開發(fā)商,則永遠傾向于實現(xiàn)最大的容積率。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凡是已開發(fā)的地方全部是高度擁擠,幾乎每個小區(qū)都被開發(fā)商盡可能地塞進最大數(shù)量的人口,盡管每個城市其實都有廣闊的郊區(qū)。

在這種雙重壟斷模式下,絕大多數(shù)人喪失了按照自己的審美趣味設計自己住房風格的自由,而不得不接受開發(fā)商的審美暴政。居住風格的單調,必然使城市的美麗迅速流失。

城市的人文生態(tài)也完全被目前的城市開發(fā)模式毀壞。以北京為例,十余年來,無數(shù)專家呼吁保護古都風貌,但除了一些孤零零的古代建筑,還有多少古都風貌可言?而破壞古都風貌的罪魁,就是目前的土地——房屋雙重壟斷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城市喪失了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居民沒有權利像農民一樣對自己居住的房屋進行零星的、持續(xù)的翻建,只能任由其積累到徹底衰敗的地步,由政府拆遷,再出售給開發(fā)商成片成片地開發(fā)。而這種開發(fā)模式當然切斷了城市的文脈,也徹底打散了城市居民之間形成的關系網絡。

居住形態(tài)的變化必然影響城市的文化生態(tài),各地具有特色的胡同文化、弄堂文化等紛紛消失。所有人都被塞進相互隔離的公寓,過起了一種被文化批判家們猛烈抨擊的“現(xiàn)代”生活。而這又必然影響到民眾的心靈。鄰里相望、互幫互助等倫理道德風尚趨向稀薄。

有人說,中國土地資源短缺,所以,國人只配享受這種水泥森林式的生活。這是不著邊際的說法。針對某些人所焦慮的糧食供應問題,茅于軾先生早就指出,這個世界從來不缺糧食,只要你有錢。在1960年前后糧食供應最為緊張的時期,收入較高的城市人口也比產糧的農民吃得飽、吃得好,今天更是如此。

事實上,城市化是提高個人創(chuàng)造財富效率的主要途徑,因而也是解決糧食問題的根本出路。而大規(guī)模城市化必然要求土地大量轉化為城市用地。目前城市政府壟斷城市用地,與其說是為了保護土地、耕地資源,不如說是為了保護政府的供地壟斷地位,而這種壟斷已經讓城市居住空間日趨逼仄,可能確實讓市民在居住上節(jié)約了一丁點土地,但所有居民的生活品質都受此拖累;另一方面,政府利用其供地壟斷地位制造的一波一波集貿市場熱、開發(fā)區(qū)熱、大學城熱,又浪費了多少土地!

面對這些嚴峻的社會與文化問題,筆者提出一個根本命題:顛覆目前的土地——房屋雙重壟斷模式,讓人民自己蓋自己的房子。如果政府真心保護農民權益、真心希望城市民眾“居者有其屋”,那就該進行土地制度改革,實現(xiàn)國有土地與農村集體土地的權利平等。這或許可以扭轉城市建筑、社會、人文生態(tài)不斷惡化的局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