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40年前的社會風俗也能叫做“時尚”的話,那么,可以說,那個時代頂時尚的是穿上“國防綠”的軍裝。綠色的外衣遮掩著“紅色”實質:幾千萬經(jīng)過“紅衛(wèi)兵”“破四舊”“大串聯(lián)”“文攻武衛(wèi)”的學子們,大約實在是折騰累了,革命激情日見冷淡。有心計的家長們漸漸開始考慮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我的孩子今后干什么呢?革命誠然“不是請客吃飯”,但革命更不能當飯吃。
狂熱年代后,是億萬青年人陷入人生困惑的階段。繼續(xù)求學不成,只有找個工作。而那時是沒有擇業(yè)自由的,只有靠國家分配。就我們中學生而言,除極少數(shù)“根紅苗正”者當了工人,邁入人人羨慕的“領導階級”行列,更廣大的人群,便只有上山下鄉(xiāng)去“廣闊天地煉紅心”,“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了。
更有這“極少數(shù)”里的極少數(shù),穿上了軍裝。例如,“68入伍兵”中大者20歲,小者14歲;這些“紅小鬼”大多是軍人子弟,近水樓臺,子繼父業(yè),參加革命可謂早矣。
說是“革命”,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得到了一份可心的工作。最起碼三年復員之后,可以進工廠當上個“二級工”;若再手持一張“黨票”,許多便可進入地方某單位的政工部門,焉知今后不會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那時節(jié),誰家孩子當了兵,比戲文里的“金榜題名時”還要光彩,簡直可以“光宗耀祖”了。在當時的歷史社會條件下,“當兵”確實被看做擺脫實質上的失業(yè)狀態(tài)的光輝出路,且是實現(xiàn)人生命運轉折的理想“職業(yè)”。就大形勢看,兵營,也是無休無止的“階級斗爭”的避風港,雖然并非世外桃源。
當然,也正是囿于時代的局限,當初我可不是(也許是不敢)這樣看的。
1969年年底,整整下鄉(xiāng)了一年,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苦悶徘徊的我,竟然喜從天降--我當兵了!
其實,本沒我什么事兒,我是送我妹妹王靜當兵,沒想到把自己也“送”進去了。
記得那年的12月28日,我媽幾經(jīng)輾轉把電話打到了我所在的生產(chǎn)隊的隊部。我媽說,她和爸爸要去“五七”干校了。他們老了,無所謂。只是妹妹太小,舍不得讓她遭那份兒罪。前幾天省軍區(qū)招文藝兵,妹妹初試過關。現(xiàn)盼我回城,全家團聚一下,然后就各奔東西。
當晚,我步行20多華里,趕回家中。
次日,陪14歲的妹妹去參加復試。
妹妹進了考場,我在走廊里等著。
聽妹妹在里邊唱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那“萬里雪飄”的“萬”字拉得老長老長,聲音又高又亮。后來聽妹妹講,那叫“High C”(高音C)。
再往下,聽里邊好像是在問答,但聽不大清。
門開了,一個年輕的干事將我喚了進去。
一個長得很文氣的中年軍官問我:“聽你妹妹講,她的文藝才能是受你的影響。你會朗誦,也會唱歌,能不能讓我們聽聽?”
于是,我朗誦了一首陳然的“囚歌”,唱了一段“毛主席的戰(zhàn)士最聽黨的話”。接下來則是幾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對話。
“想當兵嗎?”軍官是個痛快人,邊拿出志愿表邊問。
“跟我妹妹在一塊嗎?”我還有點“托大”。后來想想,我真是不懂事兒。要換了別人,早就開始響亮表態(tài)了。
“能啊?!?br>
“好,我想當兵?!?br>
命運在短短的時間里又一次被改寫,短得連回一趟插隊的地方都來不及。那天兄妹倆一起穿上軍裝坐電車回了家,父母親也高興壞了。
我當兵了。就這么簡單,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不是嗎?
狂熱年代后,是億萬青年人陷入人生困惑的階段。繼續(xù)求學不成,只有找個工作。而那時是沒有擇業(yè)自由的,只有靠國家分配。就我們中學生而言,除極少數(shù)“根紅苗正”者當了工人,邁入人人羨慕的“領導階級”行列,更廣大的人群,便只有上山下鄉(xiāng)去“廣闊天地煉紅心”,“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了。
更有這“極少數(shù)”里的極少數(shù),穿上了軍裝。例如,“68入伍兵”中大者20歲,小者14歲;這些“紅小鬼”大多是軍人子弟,近水樓臺,子繼父業(yè),參加革命可謂早矣。
說是“革命”,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得到了一份可心的工作。最起碼三年復員之后,可以進工廠當上個“二級工”;若再手持一張“黨票”,許多便可進入地方某單位的政工部門,焉知今后不會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那時節(jié),誰家孩子當了兵,比戲文里的“金榜題名時”還要光彩,簡直可以“光宗耀祖”了。在當時的歷史社會條件下,“當兵”確實被看做擺脫實質上的失業(yè)狀態(tài)的光輝出路,且是實現(xiàn)人生命運轉折的理想“職業(yè)”。就大形勢看,兵營,也是無休無止的“階級斗爭”的避風港,雖然并非世外桃源。
當然,也正是囿于時代的局限,當初我可不是(也許是不敢)這樣看的。
1969年年底,整整下鄉(xiāng)了一年,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苦悶徘徊的我,竟然喜從天降--我當兵了!
其實,本沒我什么事兒,我是送我妹妹王靜當兵,沒想到把自己也“送”進去了。
記得那年的12月28日,我媽幾經(jīng)輾轉把電話打到了我所在的生產(chǎn)隊的隊部。我媽說,她和爸爸要去“五七”干校了。他們老了,無所謂。只是妹妹太小,舍不得讓她遭那份兒罪。前幾天省軍區(qū)招文藝兵,妹妹初試過關。現(xiàn)盼我回城,全家團聚一下,然后就各奔東西。
當晚,我步行20多華里,趕回家中。
次日,陪14歲的妹妹去參加復試。
妹妹進了考場,我在走廊里等著。
聽妹妹在里邊唱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那“萬里雪飄”的“萬”字拉得老長老長,聲音又高又亮。后來聽妹妹講,那叫“High C”(高音C)。
再往下,聽里邊好像是在問答,但聽不大清。
門開了,一個年輕的干事將我喚了進去。
一個長得很文氣的中年軍官問我:“聽你妹妹講,她的文藝才能是受你的影響。你會朗誦,也會唱歌,能不能讓我們聽聽?”
于是,我朗誦了一首陳然的“囚歌”,唱了一段“毛主席的戰(zhàn)士最聽黨的話”。接下來則是幾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對話。
“想當兵嗎?”軍官是個痛快人,邊拿出志愿表邊問。
“跟我妹妹在一塊嗎?”我還有點“托大”。后來想想,我真是不懂事兒。要換了別人,早就開始響亮表態(tài)了。
“能啊?!?br>
“好,我想當兵?!?br>
命運在短短的時間里又一次被改寫,短得連回一趟插隊的地方都來不及。那天兄妹倆一起穿上軍裝坐電車回了家,父母親也高興壞了。
我當兵了。就這么簡單,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