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想想,還真有些后怕。我一個學歷史的,在那里向一個哈佛法學院畢業(yè)的人解釋法學院的規(guī)矩是什么,沒有閃失實在算是萬幸。不過,我講的實在是美國教育的常識,想錯也難。那位黑人女士,在我看來是成心裝不懂,要看看我這個當教授的到底懂不懂自己在干什么,要不要送她的孩子來。其實她的表演還有一層。美國依然有種族問題。許多人對黑人未必歧視,但很勢利。比如,一位《紐約時報》的黑人女專欄作家,前腳搬進一個公寓樓,后腳就有一位白人母親追上門來,問她是否愿意給自己看孩子,根本沒有想到人家是大名鼎鼎的專欄作家。我碰到的這位黑人女性可能也是這樣。她這身打扮,像個清潔工,別人容易看低她。她大概也是成心如此,心里在嘲弄這個社會。我說我萬幸,不僅在于沒有說錯什么,而且也在于我認真地回答了她的許多問題,對她一直表示充分的尊重。這大概屬于“感情移入”的技能吧。當然,這些都是題外的趣聞。信手寫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最后我不妨略微總結一下。北大的精神在哪里,取決于北大的精英在哪里??纯疵绹某G嗵倬椭溃瑲v史、文學、社會科學、經濟學(不是經管)、心理學等,是最主流的專業(yè)。只有在賓西法尼亞和康奈爾,商學和市場營銷才比較有人氣。應該說,常青藤的主流還是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分析生活的文本。
與此相對,北大最熱的專業(yè)則在光華管理學院這種地方。這個學院號稱是“擁有中國最具發(fā)展?jié)撡|的本科學生”。難道這些把大好青春花在什么市場營銷上的真是“最有潛質的本科生”嗎?如果精英都成了推銷員,未來誰來領導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文化?北大的責任又在哪里?我對北大的后輩的勸告是:上大學不是逛早市,別老想著商品交易。大學應該是你的精神故鄉(xiāng)。你應該在這里尋找你的靈魂。你應該把精力花在你最想干的事情上。一般而言,18歲孩子中真正的精英,對世界一些核心的抽象問題都會有非常大的激情:人生的意義和使命是什么?我們的價值觀念是什么?人類的境況是什么力量塑造的?人類應該向何處去?等等。
精英首先意味著對這些大問題的關注和承擔。這也是為什么在美國這種非常實際的社會里,常青藤的學生會奔向文史這類看似“無用”、實際上卻在回答上述問題的專業(yè)。我勸北大的同學好好想一想:這些是否也是你關注的問題?你是否真愿意把你的青春用來折騰什么市場營銷?有志者可以學文史,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畢業(yè)后如果想實際些,再到國外去讀法學院、商學院也不晚,而且十有八九會更成功。記住孟子的話:“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边@話的意思是:心靈的功能是思考。凡思考必有所獲,不思考則無所獲。這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當你確立了對你的心靈而言是最重要的東西后,就不會讓那些瑣碎之務喧賓奪主地占據(jù)你的心胸。這才是“大人”(或可說是精英)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