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陳寅恪的侄子陳封懷(南按:陳衡恪次子)回憶說:“那時,我正在金陵大學農學院就讀,他(南按:指寅?。┧土宋乙粌栽谋镜摹渡勘葋喖?,據說是他以前在英國讀過的。里面每個劇本后面都寫有他的評語。在那時,我們叔侄二人經常談論歐洲各國的歷史及文學等。他在歐洲,特別是對英、德、法語言文字學術,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這三個國家得了三個學士學位。”【50】陳封懷此說恐怕不確,至今沒有得到證據說明陳寅恪曾得到過三個學位。而梁啟超所言當是不虛,陳寅恪留洋十幾載,的確既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但著作等身的梁任公又憑什么說自己所有的著述加起來不如陳氏寥寥數百字有價值呢?除了客套與自謙外,總要有一點憑證,否則就成為胡言亂語,曹云祥也不會輕易相信。那么梁啟超說的這幾百字到底是指什么呢?這便是陳寅恪于1923年在柏林求學期間,寫給其妹的一封書信。信中云:
我前見中國報紙告白,商務印書館重印日本刻大藏經出售,其預約券價約四五百元。他日恐不易得,即有,恐價亦更貴。不知何處能代我籌借一筆款,為購此書。因我現必需之書甚多,總價約萬金。最要者即西藏文正續(xù)藏兩部,及日本印中文正續(xù)大藏,其他零星字典及西洋類書百種而已我今學藏文甚有興趣,因藏文與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與希臘、拉丁及英、俄、德、法文等之同屬一系。以此之故,音韻訓詁上,大有發(fā)明。因藏文數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寫,其變遷源流,較中文為明顯。如以西洋語言科學之法,為中藏文比較之學,則成效當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然此非我所注意也。我所注意者有二:一歷史(唐史西夏),西藏即吐蕃,藏文之關系不待言。一佛教,大乘經典,印度極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類,與佛教史有關者多。中國所譯,又頗難解。我偶取《金剛經》對勘一過,其注解自晉唐起至俞曲園止,其間數十百家,誤解不知其數。我以為除印度西域外國人外,中國人則晉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當能得正確之解,其余多是望文生義,不足道也。隋智者大師天臺宗之祖師,其解悉檀二字,錯得可笑(見《法華玄義》)。好在臺宗乃儒家五經正義二疏之體,說佛經,與禪宗之自成一派,與印度無關者相同,亦不要緊也。(禪宗自謂由迦葉傳心,系據護法因緣傳?,F此書已證明為偽造,達摩之說我甚疑之。)舊藏文即一時不能得,中國大藏,吾頗不欲失此機會,惟無可如何耳。又蒙古滿洲回文書,我皆欲得。可寄此函至北京,如北京有滿蒙回藏文書,價廉者,請大哥五哥代我收購,久后恐益難得矣【51】
很顯然,這封書信除了要求購書外,更多是在談論學術,所涉內容之深奧廣博,若不專門研習此項學問者,難知其所言與所以言。這封書信被當時主持《學衡》雜志的吳宓得知,于這年8月的第二十期以《與妹書》為題刊載,梁啟超就是通過《學衡》看到了這封信,并為陳氏之博學傾倒,于是便有了一年之后清華園著名的“梁曹對”。正是由于這次對話,加之王國維從旁助力,沒有片紙學位和一頂學歷帽子的陳寅恪才以導師的資格踏進了風景秀麗的水木清華,開始了悠悠四十載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者”生涯。
沒有博士帽子而以導師的身份從容登上清華大學講壇的陳寅恪,立即引起了學界的廣泛矚目,坊間多有羨慕、贊頌追捧者,不明就里的后輩學人也多有“以古觀今”,論及大學門檻之難進,當權者只看學歷證書而不觀受聘者本人之學問如何者。據陳寅恪的侄子陳封雄(南按:陳衡恪三子)說,抗日戰(zhàn)爭后期,已遷往成都的燕京大學請陳寅恪擔任歷史系教授,他獲送六叔一家由重慶前往成都就職。到校后,叔侄二人談起歐美教育來。封雄好奇又不解地問:“您在國外留學十幾年,為什么沒有得個博士學位?”陳答:“考博士并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并不重要?!焙髞恚惙庑郯胄虐胍傻叵蜃约旱墓梅蛴岽缶S提起此事,俞說:“他的想法是對的,所以是大學問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學位,但我的學問不如他?!薄?2】從俞大維的話中可以看出,陳寅恪放洋的目的真的是為知識而不為世俗名利,為學術而不為學位?;蛟S,這就是魯迅描寫的藤野先生那“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的精神的具體實踐吧。
由于陳寅恪在學界如雷貫耳的名聲,其學位問題波及后來者既深且眾。1948年曾當選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的著名人文學者蕭公權,于許多年后談到學位與學問時曾放言:“其實學位只能表示一個學生按部就班修完了‘最高學府’規(guī)定的某種課程,而未必表示他的真實學問。我知道若干中國學者在歐美大學中研讀多年,只求學問,不受學位。史學名家陳寅恪先生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真有學問的人絕對不需要碩士博士頭銜去裝點門面。不幸(的)是有些留學生過于重視學位而意圖巧取。他們選擇學校、院系、課程,以至論文題目,多在避難就易。他們得著了學位,但所得的學問卻打了折扣。更不幸的是另有一些人在國外混了幾年,回國后自稱曾經由某大學授予某學位。他們憑著假學位做幌子,居然在國內教育界或其他事業(yè)中混跡?!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