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東亞人智商超過白人之說,目前在西方非常流行。這種流行概念,絕非空穴來風。
讓我們看看幾個基本事實:
1966年讀高中畢業(yè)班的美籍華人,參加“美國的高考”SAT的比例要比一般的美國白人多出67%。按說這種普遍的參與使這個華裔“高考群體”遠無白人“高考群體”那么精選。但是,兩個群體的考分大體相當。
到了1980年,1966年的高中畢業(yè)生到了32歲。在這代人中,華裔成為專業(yè)階層、管理階層、技術階層的機會,要比美國白人高出62%。
亞裔美國人占美國人口的2%(這個比例因?qū)喴岬慕缍ǘ推渌y(tǒng)計有所不同),但2008年贏得西屋科學獎(Westinghouse Science Fair) 的5位學生竟全是亞裔。
目前亞裔占了哈佛學生的20%,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生的45%。
縱觀近年來SAT成績的歷史,亞裔提高速度最快。SAT三門相加的總分為2400。2007年亞裔的平均分達到1623,白人為1581,拉美裔為1364,黑人為1276。普林斯頓的社會學家ThomasEspenshade分析了10所精英大學的資料后得出結(jié)論:進同一所精英大學,亞裔要比白人學生的考分高出140。
根據(jù)美國最新的統(tǒng)計,亞裔有50%受過大學教育,白人只有31%,黑人為17%,拉美裔僅僅13%。教育和生活水平密切相關。亞裔的平均壽命高達87歲,白人為79歲,黑人73歲。在密西根州則更極端。那里的亞裔平均壽命高達90歲,白人為79歲,黑人73歲。2006年的人口統(tǒng)計顯示,亞裔的中等個人收入在各種族中最高,甚至略高過白人。
前《華爾街日報》專門負責教育報道的記者Daniel Golden于2006年出版了頗為轟動的著作《錄取的代價》,稱亞裔為“新猶太人”。這主要是因為亞裔學生和二戰(zhàn)前的猶太學生非常相似:第一,他們卓越的學術表現(xiàn)讓白人主流社會望塵莫及;第二,白人主流社會,特別是美國的精英大學,一直對他們想方設法進行打壓。在戰(zhàn)前,美國的各名校都竭盡全力對付所謂“猶太人問題”,因為猶太學生的考試成績太突出,大有占領常青藤之勢,逼著各校制定猶太學生的指標,對之進行封頂。如今猶太人已經(jīng)融入白人主流社會,不僅不再作為另類歧視,而且還因為其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政治資源被許多大學所追逐。但是,亞裔則多來自普通家庭或弱勢階層,無權無勢,許多學校都有著對亞裔進行封頂?shù)拿孛苤笜恕?/p>
“亞裔美國人”這個詞匯,大致起源于1970年代。當時民權運動已經(jīng)開花結(jié)果,以種族平權為目標的“積極行動”政策,使各大學在錄取中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予以一定的照顧。一些華裔和日裔的學生,開始用“亞裔美國人”指代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qū)的移民后代,試圖把自己包括到“積極行動”的受益者中。1977年,聯(lián)邦政府用“亞洲和太平洋諸島”作為統(tǒng)計概念,把來自東亞、東南亞、南亞、太平洋諸島的移民之后歸為一類。但是,這一“亞裔美國人”群體很快就在學術上顯示出優(yōu)異,進入大學的比例劇增,在美國社會引起反彈。198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吹絹喴嵋呀?jīng)占了新生的1/4,就宣布亞裔不再享受“積極行動”的優(yōu)待。隨后,伯克利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采取秘密的配額對亞裔學生人數(shù)封頂?shù)恼呔统闪斯_的秘密,并招致聯(lián)邦調(diào)查。伯克利的校長出來為亞裔學生人數(shù)減少而道歉。
1990年,聯(lián)邦調(diào)查得出結(jié)論,洛杉磯分校數(shù)學系的研究生課程確實對亞裔申請者有歧視。同時,美國教育部民權辦公室也報告哈佛對亞裔的錄取比例明顯偏低,盡管亞裔的成績偏高。
特別是來自加州的亞裔和計劃讀生物專業(yè)的亞裔申請者,錄取率特別低。哈佛知道在分數(shù)上亞裔高人一籌,只好說亞裔的“個人素質(zhì)”低于白人學生。但是,因為亞裔在哈佛學生中的比例從1979年的5.5%上漲到1990年的19.7%,聯(lián)邦調(diào)查人員不認為哈佛對亞裔人數(shù)有著封頂秘密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