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人生路(4)

合掌人生 作者:星云大師


尤其到了六十歲左右,我忽然想到自己已屆花甲之年,跟隨我的徒眾弟子,出家弟子就有千余人之多,我在退位時曾宣布,我在佛光山的行政工作可以退位,但是我跟徒眾的師徒關(guān)系沒有退位。因此想到多少可敬、可愛的父母,他們把子弟交到佛光山跟隨我出家,其中多數(shù)都是經(jīng)過父母培養(yǎng),受過大專高等教育,至少也是高級中學畢業(yè)后,再經(jīng)過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也算是大學學士了。

雖然我年幼離開故鄉(xiāng)、親人,但在我心底,所有天下年長的男女,都可以做我的父母。為了對所有徒眾的父母表示尊敬,舉辦了“佛光親屬會”,讓所有徒眾的父母、家人,每年都到佛光山團聚兩天,不但父母、子女可以暢敘親情,也讓我有機會跟他們報告子弟出家后的前途希望。所以這時的思想,又轉(zhuǎn)入到應(yīng)該為人間的“倫理關(guān)系”有所建立的階段。

我有一千多名出家入道的弟子,我那么多的“佛門親家”,雖然一年只聚會一次,但是大家都為兒女能得到一個好的安身立命的道場,感到歡喜、榮耀。有的上臺講演,表達他的歡喜,有的述說當初送子學道的心情。佛光山這許多青年子弟,也不辜負父母的希望,有的在各大學教書;有的從事文化事業(yè),編輯報紙雜志;有的從事養(yǎng)老育幼的慈善事業(yè);有的在世界各地名校,繼續(xù)各種研究……佛光山二百多個寺院道場的行政、社教、法務(wù),都是由這一群人擔當,所有的父母親家,也經(jīng)常在世界各地來去旅行,到處為家。甚至佛光山還優(yōu)待徒眾父母,將來可以隨子弟住進佛光山養(yǎng)老機構(gòu)安養(yǎng),或者百年之后,歸葬佛光山萬壽園陵墓。尤其佛光山任何一個子弟的父母,也是全佛光人子弟的父母;從一兩個子弟之家,到幾千人的世界大家庭,其融和安樂,真是難以言說。

《梵網(wǎng)經(jīng)》說,一切長者男子是我父,一切長者女子是我母,一切年輕男女是我的兄弟姐妹。誠哉斯言。當初我撰寫《釋迦牟尼佛傳》時,寫到佛陀為逝世的父親擔棺,為報答母親之恩而親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甚至為迦旃延的弟子均頭沙彌,鋪設(shè)床位,讓他在自己的房中暫住。佛陀對尊師重道、孝養(yǎng)慈親,以及愛護后學,樹立了典范,誰說佛門不重視倫理呢?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意味著佛教的出家人不是遺世獨立,所以我倡導寺院道場為“四眾共有”,我倡導各種不同種族要“同體共生”,我鼓勵佛光山的兒女,在父母年老生日時,回俗家省親祝壽。

世界的秩序,就是要靠倫理道德來維護,就如儒家的《禮運大同篇》說:“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更重要的,要讓“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所以佛光山除了推動文化、教育之弘法利生的事業(yè)以外,對于人一生的完成,養(yǎng)老育幼、生老病死的事情,更是特別給予關(guān)注。

人的一生,其實只有兩個重大的問題,一是“生”,一是“死”。死的時候固然要死得無牽無掛,死得自在安然;生的時候,更要活得無憂無慮,活得平安快樂?,F(xiàn)在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戰(zhàn)爭”不斷、“恐怖分子”猖獗,擾得人心惶惶。世界要和平,不但要發(fā)揮人性的慈悲、無私,還要講究緣起性空、六度四攝、因果報應(yīng)等,這些佛教的教義都是促進世界和平的無形力量。

我認為世界和平的促進,宗教應(yīng)該身先表率,彼此要互相尊重包容,要把“有容乃大”的胸襟,從宗教之間推展開來,進而影響社會各個團體,這是宗教界的責任,也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貢獻。

我一生倡導“融和”,除了力促佛教界的融和之外,尤其致力于“宗教融和”。為了結(jié)合宗教力量來共同促進世界和平,多年來我經(jīng)常在世界各地與各宗教進行互訪、對談、交流。久遠的不談,就拿近幾年來說,例如:

一九九七年我應(yīng)邀前往梵蒂岡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會面,共同祈求世界和平,此事被譽為“世紀性的宗教對談”。

一九九八年,我應(yīng)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弘法,同時與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會面,為中國佛教與馬來西亞回教史,留下新的一頁。

二〇〇一年,我在澳洲與臥龍崗市長George Harrison,及英國國教臥龍崗地區(qū)的主教Bishop Pipen,針對宗教與文化交流,彼此交換看法。同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針對“宗教如何面對全球化”問題,我也應(yīng)邀與天主教的瑞恩神甫,及基督教的第芳婷教授等人,共同主持“宗教對話”。

二〇〇三年,我在巴西圣保羅的SE大教堂,與天主教樞機主教Dom Claudio,針對宗教對本世紀應(yīng)該提供什么樣的貢獻,進行“宗教對話”。

此外,美國西來寺于一九八八年落成后,二十多年來一直與相距五分鐘路程的摩門教會保持友好關(guān)系。西來寺每年舉辦世界和平祈愿法會,邀請各宗教領(lǐng)袖以各自獨特的宗教儀式,共同為世界祈求和平。

最近我甚至還為北港媽祖宮撰寫《媽祖紀念歌》,我認為宗教之間應(yīng)該要建立“同體共生”的關(guān)系,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就如人體的五官,要相互共生,才能共存。對于宗教之間的往來,我主張:教主不同,彼此要尊重,不可混淆;教義各有所宗,應(yīng)該各自發(fā)揮;教徒之間則可以彼此溝通往來。

由于我經(jīng)常與各宗教之間保持密切的互動,因此彼此也都建立了友好的關(guān)系,例如,我與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祿二世、臺灣樞機主教單國璽、羅光總主教、丁松筠神甫等,都成為朋友。甚至天主教所辦的智利圣多瑪斯大學、臺灣輔仁大學、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先后頒贈給我榮譽博士學位等。

其實說來慚愧,由于自己從小基本教育沒有打好基礎(chǔ),雖然在佛門里有禪、凈、律各宗的參學,稱得上資歷完整,但是我的人生道路走來也有一些起伏,崎嶇不平,變化莫測,很多難以掌握的事情,也只有隨順因緣所轉(zhuǎn)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在我出家一甲子以上的時間,雖然也有一些為教為眾的理念,但由于自己沒有“學有專精”,對佛教縱有些許的貢獻,也不值得自我夸耀。尤其過去為了弘揚人間佛教,所寫的都是一些通俗性的文章,雖然已如預(yù)期,發(fā)揮了接引社會人士普遍認識佛教的功能,可是階段性的任務(wù)已經(jīng)完成,直到七十歲古稀之齡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佛學可以再作進一步的深入,因此在二〇〇一年發(fā)行《普門學報》,一方面提供學者有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的園地,希望進一步提升佛教義理研究,為人間佛教建立思想體系,同時我也親自為學報撰寫論文。

近十年來,我在《普門學報》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包括:《中國佛教發(fā)展的階段性芻議》《從四圣諦到四弘誓愿——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quán)的內(nèi)容》《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人間佛教的藍圖》《比丘尼僧團的發(fā)展》《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佛教與花的因緣》《佛教與自然生態(tài)》《佛教叢林語言規(guī)范》《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等。

直到這時,我才真正對佛教的學術(shù)問題有所留意。不過在此之前數(shù)十年,因為出身在臨濟宗門下,對禪門的思想、語錄,我一直喜愛撰文,對凈土的念佛,更因一生參加過的佛七不下數(shù)百次,也有心得。

另外,過去青少年時期,在佛教學院所受的課程,大都是唯識學的經(jīng)論,現(xiàn)在也不禁在心頭慢慢明亮起來。雖然我的心中還是喜歡般若空性、緣起中道,不過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總是為各種眾生所喜愛,所以我對于佛學的基本信念,并不喜歡分宗立派,分別你我,造成宗派之間的相互對立。

我尤其不希望學者們用研究佛教的角度,互相排斥、批判,這是自相殘害,對佛教并無益處。我主張佛教的“圣言量”,你要信就信,不信也就罷了,但不可以用此經(jīng)論,打倒彼學說,用彼學說,打倒此經(jīng)論,這樣只會分裂佛教,造成佛教的分歧,絲毫無助于佛心證道。

因此,我認為佛學是一大總相法門,佛教雖然“方便有多門”,但是“歸元無二路”,就等于人生的道路,也是一直向前。佛道雖然遙遠,只要我們樹立生命的指針,假以時日,必定都能同證佛道,圓滿菩提,這才是人生道路的終究歸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