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3)

說好做好 作者:星云大師


東京佛光協(xié)會的陳逸民先生有一次對我說:“大師!您真了不起,不說別的,光是適應(yīng)這么多不同個性的徒眾,想必要費(fèi)很大的功夫吧!”我未曾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我與弟子之間不是上令下從,而是思想的溝通,佛道的交流。所以,我同中存異,欣賞他們不同的性格;我異中求同,居間調(diào)和不同的觀點。當(dāng)他們向我請示事情時,我傾囊相授,用心指導(dǎo);當(dāng)他們前來告假銷假時,我招呼喝茶,款待用餐。我不想以威權(quán)強(qiáng)迫他們接受我的意見,故采取循循善誘的態(tài)度,保其尊嚴(yán)。我不認(rèn)為自己是至尊至上的,“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觀念,讓我察納雅言,廣集眾議。

在佛光山,每一個人都有自由發(fā)言的權(quán)利。有時,我才說了一句話,周遭的人也爭相表達(dá)意見,如同小犬齊吠。有時,我話還沒說,徒眾反倒先開口:

“師父!您聽我說……”

“師父!您都不知道啊……”

真是誰大誰小?盡管有時對于他們所說的話不以為然,我還是耐煩傾聽。有人對我說:“他們是弟子,理應(yīng)恭敬,你何必要對他們那么客氣?”話雖不錯,但想到過去古德對于弟子的自矜,曾留下“老為大,小有用”的教誨,這何嘗不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襟懷?佛寺的山門前面,總是有一尊大肚能容的彌勒菩薩,笑容可掬地接引來者,等到入了山門,回頭才看到手持金剛杵的韋馱護(hù)法,這正說明了佛門的教育,既有彌勒菩薩愛的攝受,又有韋馱護(hù)法力的折服。唯有先讓徒眾敞開心門,暢所欲言,我們才好觀機(jī)逗教,以種種方法調(diào)伏慢幢,讓對方窺見佛法的堂奧。

過去佛光山的人手還不是很多的時候,每到假日期間,來山信徒絡(luò)繹不絕,我便經(jīng)常到果樂齋、朝山會館炒菜煮面供養(yǎng)大眾。廚房里鍋碗瓢盆和著人聲笑語,師徒共聚一堂,協(xié)力合作,大家其樂融融,倒也忘了彼此是誰。十年前,我到西來寺弘法時,曾獨自一人入廚典座,效率之快速,色香之俱全,至今仍為信徒津津樂道。一九九五年春節(jié),我為臺北道場的信眾煮了一道百味齋,大家也是有口皆碑,贊不絕口。不知如此之身教,是否比言教更好?

昔時,閔員外送兒子道明至九華山隨地藏菩薩出家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裴休宰相所作的“送子出家詩”,至今讀來,仍令人動容不已。現(xiàn)代的閔員外與裴休似乎更勝一籌,像在佛光山,親人眷屬互相成就,父母、兄弟、姊妹先后出家者,就有四十多對。近幾年來,隨著時代思想的進(jìn)步,父母送子女來山出家的更是越來越多,每當(dāng)聽到他們改口叫自己的兒女為“法師”時,除了感動以外,更覺得世俗上所謂大小尊卑,豈有一定?

文殊菩薩雖貴為七佛之師,但在釋迦牟尼佛面前,也得禮拜請法;鳩摩羅什與頭達(dá)多之間“大乘小乘互相為師”的美談,更是傳揚(yáng)千載。禪宗六祖發(fā)出“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豪語,不但在當(dāng)時令五祖擊節(jié)贊賞,即便在今日,仍是膾炙人口的名言;黃檗臨濟(jì)師徒之間的凌厲機(jī)鋒,不僅無礙兩人的道聲,而且還成為后代佛子參禪的最佳公案。所以“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對于個人的成長而言,意味著如果光靠自己,沒有指引,則無由因指見月;但一味地依賴別人,則將有如附木之靈,無所成就。

因此,為人父母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認(rèn)知,則子女不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可以分享成長的喜悅;為人師長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涵養(yǎng),則弟子不僅是自己的晚輩,更是自己的同參,可以互切互磋;為人長官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體認(rèn),則部下不僅是自己的袍屬,更是自己的同事,可以共同承擔(dān)苦樂;夫妻之間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觀念,就能彼此包容,互相尊重。能做到“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緣分,是多么美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