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中的間接因素(2)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龐


   第一章: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中的間接因素(2)
  
  當這股風潮來到英國時,像法國人一樣,英國人也被這種離奇的計劃所迷惑,千萬雙眼睛中飽含欣喜,仿佛看到了一幅金銀財寶鋪面而來的景象。
  
  然而與法國不同的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骨子里那種強烈的理性成分發(fā)揮了作用,除了一部分從始至終持反對意見的當權(quán)者之外,即使是普通民眾,也沒有完全參與到這場瘋狂游戲中去。
  
  這也正是為什么法國人的瘋狂持續(xù)了整整四年,而鬧劇只在英國進行了八個月的原因所在。
  
  關(guān)于民族這一因素的作用,以后還會有所涉及,我們在這里需要了解的,是它對各民族群體氣質(zhì)特征的影響,事實上,正是這種影響存在著差別,才決定了今日世界的格局。
  
 ?。?)第二條導火索:傳統(tǒng)
  
  過去的觀念、欲望和感情,就構(gòu)成了傳統(tǒng)。
  
  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傳統(tǒng),因此也可以說,傳統(tǒng)是民族的特性之一,這種東西很難發(fā)生改變,而且對我們的生活發(fā)生著巨大的影響。
  
  這一點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來說明,最近在生物學上出現(xiàn)了新的研究成果,從胚胎學的角度證明了過去的時間對生物進化的巨大影響,從此之后,生物學的研究就云開霧明。
  
  假如我們把這種理論移植到歷史科學中,結(jié)果又會如何呢?
  
  我們可以把民族看成單個的生物,那么這樣一來,它就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一個有機體。
  
  如果它是有機體,那么它就像其他有機體一樣,只能通過緩慢的遺傳積累過程發(fā)生變化。
  
  因此,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是極其穩(wěn)定的,除了一些名稱和外在形式,人們沒辦法對它做什么改變,就如同喀斯特地貌中的鐘乳巖——需要長年累月的物質(zhì)沉淀,一旦形成之后,又很難被腐蝕損壞。
  
  傳統(tǒng)不僅穩(wěn)定,而且支配著人們的行動。特別是當他們形成群體時就更是如此。對這種狀況不必感到遺憾。脫離了傳統(tǒng),不管民族氣質(zhì)還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
  
  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jié)論,人類是依附傳統(tǒng)而存在的,因為只要脫離了傳統(tǒng),不管民族氣質(zhì)還是文明,就都不可能保存下去。
  
  為了保持傳統(tǒng),自從有人類以來,他們就在進行著兩大努力,一是建立傳統(tǒng),二是當有益的成果已變得破敗不堪時,人類社會便努力摧毀這種傳統(tǒng)。
  
  無論是新傳統(tǒng)還是舊傳統(tǒng),倘若沒有一個傳統(tǒng)存在,文明就不可能延續(xù),而如果沒有新的傳統(tǒng),文明也不可能進步。
  
  于是,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困境——如何在穩(wěn)定與求變之間取得平衡。
  
  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過于牢固,它便不會再發(fā)生變化,中國是這方面的典型,它死氣沉沉的固有習俗,使得整個國家沒有任何改進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暴力革命也沒多少用處,因為由此造成的結(jié)果,或者是打碎的鎖鏈被重新拼接在一起,讓整個過去原封不動地再現(xiàn),或者是對被打碎的事物撒手不管,讓無政府狀態(tài)來取代衰敗。
  
  因此,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保留過去的制度,同時又用不易察覺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加以改進。
  
  這個理想非常不容易實現(xiàn),因為在穩(wěn)定與變革之間求得那個平衡點是很困難的事情,使它變成現(xiàn)實的幾乎只有古羅馬人和近代英國人。更何況,群體會本能地對一切變革進行阻撓。
  
  我們在前文中論述過,群體是最保守的勢力,正因為如此,群體才會死抱著傳統(tǒng)觀念不放,極其頑固地反對變革傳統(tǒng)觀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