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句話,我永遠都充滿疑問,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上國小的時候,我曾疑惑地問老師:“為什么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可不可以舉個例子?”結果老師叫我到后面罰站,要我自己想通了再回來坐,可是我怎么可能自己想得通?我就是想不通才提問??!唉!不禁覺得現(xiàn)在的小孩真幸福,生活在媒體主體鼓勵全民報料的時代,沒人會被老師唬弄。
也許你會說“因為你現(xiàn)在幫助他,他將來也會在你需要時幫助你”,確實是如此嗎?如果我當初是在與他素昧平生的情況下幫助他,或是日后我們不再相見,他怎么會知道我需要幫助?看到這里,相信大部分朋友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我們也許應該盡力去幫助別人,但是憑什么我要認為這就是在幫助自己?
一個沒辦法解釋清楚的道理,其實反而會誤導別人,譬如我說從小沒有人可以清楚地跟我解釋這道理,連老師都以叫我去罰站來解決問題,那么我就等于是被強迫選擇“妥協(xié)”或是“為反對而反對”,這不但沒有教育意義,也使得對此有疑惑的人更加不解。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解釋:“你去幫助別人,今日他受惠,未來他也會將心比心地去幫助其他人,也許有天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你的人也許就曾經(jīng)受過他人施惠,于是變成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边@樣解釋像不像繞口令?我倒覺得更像解釋傳銷的定義。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傳銷事業(yè),所以有些訊息會有斷層,這也可以解釋出我們一直搞不懂什么叫做幫助別人就等于幫助自己的道理一樣。
有一回在NLP(神經(jīng)語言程序)這門課程的課堂上我聯(lián)想到這個話題,希望學員們能竭力證明這道理說不說得通、做不做得到。大部分學員的反應都先是“這有什么好討論的?這是定理啊!”接著學員們不是舉不出例子,就是讓假設的情境很容易就被質疑到啞口無言,我們又再一次地證明了這并不是“天理”。通常在你認定了這個道理是被質疑的時候,就會在別人需要援手時,降低了拔刀相助的意愿,所以質疑這個論點最主要的意義并不是單純地否定它,而是讓人“了解”幫助他人的動機應該是不求回報的,并且了解別人也沒有義務一定要幫助你,因為別人有自己的意愿或考慮。沒有預設立場才能讓你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做、去接受。以這樣的想法去看待這件事,將能夠讓你將慈悲的心更加形于外,進而去影響周遭的人。
也許此時又有人說“反過來也還是老話一句:幫助別人應該不求回報”,這樣的想法只對了一半,因為剛剛前面提到了,善的行為其實也應該有其考慮,所以“習慣”這種作為和想法才是重點,當作一種習慣會讓你認為這種行為是理所當然的、可以是沒有回報的,而且少掉了一個讓人質疑的論點,可以讓人更發(fā)自內(nèi)心去接受“幫助別人”,漸漸變成一種習慣。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是經(jīng)常會遇到可以幫助別人的機會,因為大家基本上都可以將自己照顧得很好,或者大家都很壓抑,不喜歡接受別人的幫助,所以“幫助別人”更應該是出于自然的心態(tài),而不需要隨時地提醒自己。如果這樣的思考和作為能夠影響身邊的人,推而廣之,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了,如此,等未來有人需要幫助時,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在一旁看熱鬧的人少了,不假思索伸出援手的人多了,那不是很好的畫面嗎?
耳提面命
一個沒有辦法去清楚解釋的道理,反而會誤導了別人,讓人只能選擇“妥協(xié)”或是“為反對而反對”,這不但沒有教育意義,也使得有疑惑的人更加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