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京城民謠

永樂大帝 作者:商傳


齊黃當政

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建文,并且制造朱元璋遺詔,不讓諸王來京師奔喪。這件事引發(fā)了朱棣和其他藩王們的不滿。因此登極之始,朱允炆跟藩王們之間的矛盾就開始激化起來,為今后埋下了一些隱患。

當初朱允炆當皇太孫,雖然被定為皇位的接班人,可是朱元璋還在世,藩王們的事,都由朱元璋處理,因此在處理政務(wù)方面,朱允炆并沒有與藩王們面對面的正式接觸?,F(xiàn)在朱元璋不在了,一切都要由朱允炆自己親力親為,他與藩王們,也就是他的叔叔們之間正式的接觸也就自然多了起來。接觸一多,麻煩必然就多。更何況有些藩王本來就覬覦著皇位,不是省油的燈,當初因為朱元璋在,不敢有過分的舉動,現(xiàn)在朱元璋一死,便無所顧忌了。朱允炆今后的日子看起來不那么好過。

不過朱允炆畢竟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朱棣他們還不好立刻翻臉。所以朱棣就把這一切都算到朱允炆身邊那些官員們的頭上。他說,之所以自己不能來京師奔喪,就是那些“用事者”矯詔阻攔的緣故。所謂“用事者”,指管事的人。在朝廷中能夠管事的人,就是指那些能左右皇帝意見的人。

那么朱棣說的這些“用事者”究竟都有誰呢?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有他身邊自己的大臣。不過朱元璋對那些跟隨他多年的大臣們并不信任,所以殺了不少。到了朱允炆當皇帝,他就要用自己信任的大臣,培養(yǎng)自己的親信。在中國古代,不論皇太子也好,皇太孫也好,一旦名分確定后,皇帝就在他們身邊安排一批官員,專門為皇太子或者皇太孫服務(wù),這些官員就叫東宮官。等到太子或者太孫當了皇帝,這些官員因為很受新皇帝信任,所以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新朝的重要大臣,權(quán)力往往比那些老臣還要大。此外,在任官員中也有一些可以信任的人。這些人往往在新皇帝還在當皇太子或者皇太孫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看中了。這兩種人便成為新皇帝上臺后主要倚靠的對象了。

朝中官員中有幾個最受朱允炆信用的人。

首先是兵部尚書齊泰。這個人以后的故事不少,所以我們得先對他作一番介紹。這個齊泰是應(yīng)天府溧水人,也就是今天江蘇溧水人。起初名叫齊德。洪武十七年(1384),中天府鄉(xiāng)試第一名,相當于今天江蘇省高考狀元,在古代叫做“解元”。次年會試,又考中進士。先后在禮部、兵部任職。洪武二十七年(1394),因為連續(xù)九年任職沒有過失,被選中陪同朱元璋參加祭祀郊廟的儀式。這一次,朱元璋賜他一個新名字,叫“齊泰”,從此他就不再叫齊德了。能夠九年工作沒有失誤,能得到皇帝親選陪祭,又被皇帝賜名,這在當時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所以齊泰的仕途也就一帆風順,從兵部郎中擢升為左侍郎了,相當于從司長升到副部長了。工作九年,就從一般干部升職到副部長,也算是平步青云了。

齊泰為什么能夠升遷得這么快呢?說起來他確有過人之處。據(jù)說有一次,朱元璋偶然問起守邊將領(lǐng)的情況,齊泰竟然一個不漏地講了出來。朱元璋很是吃驚。再問圖籍之事,就是地圖的情況,齊泰居然立即從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冊獻上。朱元璋翻開來一看,上面簡要地記繪出邊防要地情況,十分清晰。朱元璋不由地為他的才干感到驚訝。朱允炆當皇太孫時,就聽說了這些事情,也認為他是有用之才。所以登極之后,就把齊泰升為兵部尚書,讓他參與朝廷的機務(wù)之事。

在朱允炆建文朝廷中,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我們之前說到的黃子澄。當初朱允炆憂慮諸王勢大,不知道朱元璋百年之后自己該怎么辦。黃子澄不是有過一番勸慰嗎?朱允炆當然不會忘記,所以即位后便任命黃子澄為太常卿兼翰林學士,跟齊泰一起參與國政。這個黃子澄也是才高自負之人。他跟齊泰同科,比齊泰還厲害,跟齊泰同榜,會試第一名,就是全國統(tǒng)考第一名。這在中國古代,叫做“會元”。只是沒能參加殿試再被選中狀元而已。

朱允炆當了皇帝,這時功臣們已經(jīng)被朱元璋殺得差不多了,他要倚靠的就是這些人了。

朱允炆見到黃子澄就說:“先生還記得當初咱們在東角門說的那些話嗎?”說的什么話呀?就是怎么對付藩王們的那番話。黃子澄當然記得,他當時說過大話嘛--“臣不敢忘”。他對朱允炆表了個態(tài)--這事情您放心,我說過的話,就要負責任。

他回去后,便去找齊泰,商量怎么對付藩王。

在中國古代,對付藩王的辦法早就有了,那就是削藩。但是歷來削藩都會引起藩王造反。從漢朝七國之亂,到晉朝八王之亂,都是血淋淋的歷史教訓。如今藩王勢力這么大,要是不削藩吧,朱允炆這個皇位肯定坐不穩(wěn);要是削藩吧,如果藩王起兵叛亂,那又該怎么辦?

削奪諸藩

齊泰當時的官職相當于國防部長,他自然要從用兵的策略來考慮。所以他提出“擒賊先擒王”的主張。這時燕王勢力最強,又是諸王所向,如果把他削掉,其他的藩王也就成不了什么氣候了。

可是黃子澄是當翰林學士的,是純粹的文人,做什么事情都要講點道理。他說,人家燕王又沒有什么過錯,只因為勢力強大,就要削掉,別人會議論的。要削也得從犯錯誤的藩王下手,才合情合理。那么按照他的說法,應(yīng)該從哪個藩王下手呢?

黃子澄說道:“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就多有不法之事,削之有名。如今要問罪,就要先從周王下手?!睘槭裁茨兀俊耙驗橹芡跏茄嗤醯耐感值?,削奪了周王,就好比剪除了燕王的手足?!蔽覀兦懊嬷v到過,周王朱和燕王朱棣都是由一位蒙古族女子碽氏所生。雖然朱棣不肯承認生母,但這其實是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

黃子澄這番話還真說服了齊泰。他也不再堅持擒賊先擒王了,兩人商量好了以后,第二天上朝時便要啟奏朱允炆了。

其實這個周王朱,封藩在河南開封,是一位多才好學的藩王??赡苁且驗槎嗖?,難免有些恃才自傲,做了一些膽大妄為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事情呢?史書中也沒有太多敘述,后來傳說他有異謀。所謂“有異謀”,在當時的意思就是想要奪嫡。其實這是不大可能的。周王排行老五,上面有四個哥哥。四哥朱棣還是他的同母兄弟,勢力比他大多了。就算他想奪嫡,也得先看看他哥哥的態(tài)度。可是事情就是這樣,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情勢對周王越來越不利。明眼人也能看出朝廷的意思來。周王府長史叫王翰,看到形勢不對勁,就勸周王小心一點,別惹事??墒侵芡蹼S便慣了,一時怎么改得了?再說他也沒把這些當回事。你想啊,如今他這一輩的兄弟之中,年長的幾個都不在人世了,燕王已經(jīng)是老大了,他就是老二。他根本沒有把侄子朱允炆放在眼里,照舊我行我素。王翰怕以后禍及己身,干脆裝瘋而去。

再說周王有個二兒子,被封為汝南王。按照明朝的分封制度,親王的嫡長子,叫做世子,等到親王去世,就由世子襲封,仍舊叫周王。次子被封為郡王。親王都是一個字,叫某王,而郡王就都是兩個字,叫某某王。這個汝南王,一心想繼承王位當周王,把父兄視為眼中釘。他知道朝廷有削藩的意圖,就想趁這個機會把父兄干掉,自己好當上親王。于是他就主動向朝廷告密,說周王和世子圖謀不軌。這當然正是齊泰、黃子澄求之不得的借口。于是他們就秘密下令讓曹國公李景隆帶兵北上,表面上說是要去北邊邊防,可路過開封的時候,突然就將周王府包圍了,把周王抓到了京師。緊接著把周王發(fā)配到了云南蒙化。

那時候的云南,可不像今天這樣人人向往的旅游勝地。明朝初年的云南,還是一片未被開發(fā)的地方,史書中叫做“煙瘴之地”。周王被發(fā)配到那兒,衣冠不整,妻子挨凍受餓,又恰好有個小兒子出生,找不到乳母,只好買羊奶吃??芍^狼狽不堪。想起當初王翰相勸的那些話,周王悔之已晚。不久,周王又被召回京師,被禁錮在鳳陽高墻之中。什么是“鳳陽高墻”呢?就是朱元璋為了處罰那些有罪的宗室,在鳳陽建立了一座專門關(guān)押有罪的皇室們的監(jiān)獄。監(jiān)獄不是有很高的墻嗎?可是皇室不能關(guān)在一般人的監(jiān)獄里,于是就叫“高墻”。這個周王,離開了“煙瘴之地”,又進了暗無天日的高墻。于是他便成為這場皇位之爭的第一個倒霉鬼。

其實抓周王這件事,做得并不高明。周王倒霉,并不是因為他真的在諸王當中是個罪大惡極的人,主要是因為他是朱棣的同母兄弟。這就不大能讓人信服了。這個周王,還是個高素質(zhì)的文化人,好寫文章,后來還寫過《救荒百草》,就是一部描寫遇到災(zāi)荒時哪些野草能吃的書,看來這人對植物學挺有研究,還挺有社會責任感的。你去整他,這個典型抓得實在不怎么樣。這一來,大家可都心知肚明了:這不就是沖著燕王朱棣來的嗎?

朱棣心里也很清楚,他在這方面多有經(jīng)驗呀。他也不回避這件事,當即就給朱允炆寫了一封奏書。這份奏書中是怎么說的呢?

朱棣在奏書中說:“若周王所為,形跡曖昧,幸念至親,曲垂寬貸,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跡顯著,祖訓且在,臣何敢他議?”(《明太宗實錄》卷一)他說,周王犯錯,我沒有什么可說的。只望你體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偠灾?,一句話,“上有祖宗,天地日月”,反正你看著辦吧。

朱允炆哪見過這場面呀?他本來就是一個仁柔性格的人,一提到親情,還真有點動心。一下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這一下可把齊泰和黃子澄給急壞了。費了半天勁,朱允炆又要變卦。兩人私下商議說:“皇上這是婦人之仁,是要壞大事的。”兩人跑去找朱允炆,極陳利害。這個朱允炆耳根子還真是很軟,聽了齊泰和黃子澄的話,態(tài)度又為之一變,削藩的決心又堅定了起來。

其實諸王當中,比起周王形跡惡劣的有的是,比如代王朱桂,就是一個作惡多端的藩王。這個代王十分兇殘,算得上是罪行昭著。史書中記載說,他后來恢復(fù)王爵,惡習不改,年歲不小了,還帶著一批打手,窄衣禿帽,光天化日之下,強搶民間女子,官民怨懼。對這樣的藩王下手,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上У氖?,朱允炆先聽從了黃子澄他們的建議,首先削廢了周王。周王平日沒引起那么大的民怨,只是家里父子不合,如果處理得好,正是朱允炆收買人心的機會。等到引來朱棣上書,再去削奪代王這樣作惡多端的藩王時,最好的時機已經(jīng)錯過了。反而形成了朝廷與藩王相互對立的局面。朝廷的目標不是針對作惡的藩王,而是不分大小好壞,不分青紅皂白,全部削廢。這樣一來,地方上有人知道了朝廷的心思,就趁機告變邀功,于是有告齊王的,有告岷王的,還有告湘王的。湘王朱柏也是個文雅之士,平時不大招惹是非。這次被人告發(fā),無以自明。覺得自己身為藩王,地位尊貴,哪里能受獄史的羞辱。他挺有氣節(jié),思忖再三,關(guān)起家門自焚而死。

當然,對于朱允炆來說,不管你是好藩王,還是壞藩王,都一樣。只要你擁兵鎮(zhèn)守,對于朝廷來說,就是分裂勢力,就必須削廢??墒沁@么大的事情,一旦發(fā)動起來,就要考慮到后果,并且要有一整套方案:第一,是不是所有的藩王都要削廢?第二,削廢藩王只能分批進行,那么誰先誰后?第三,削廢這些藩王究竟要到什么程度?

可是我們看朱允炆的削藩,根本沒有章法可言。首先,最該削的不敢削;其次,趕上誰削誰,毫無計劃;第三,削廢并行,不止是削掉軍權(quán),連藩王本人也廢為庶人?!笆恕本褪侵钙矫癜傩?。在明朝,“庶人”還是一個專用詞,專指被廢的皇族。因為皇族的人本來是貴族,可是因為有罪被廢掉,就不再是皇族了,就淪為“庶人”。比如周王被廢了,就不再叫“周王”,而叫“周庶人”;代王被廢,就叫“代庶人”;齊王被廢,就叫“齊庶人”……朱允炆毫不客氣地把他一堆叔叔都大義滅親地處理了。

程濟讖語

所以別看朱允炆削藩鬧得風聲很大,其實亂糟糟的,人心惶惶,一下子把所有藩王都推到燕王朱棣那邊去了。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不要削藩,要推恩”。其實中國歷代對付分封勢力的主要辦法一向有兩種:一種是削廢,另一種是推恩。當年漢朝的賈誼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還有一個叫主父偃的人,就反對晁錯的削藩論,主張對諸王之子大肆分封推恩。所謂“推恩”,就是把皇帝的恩典推廣給所有的皇親。在北方當藩王的,就把他的兒子們封到南方;在南方當藩王的,就把他的兒子們封到北方,不分嫡長,一律都封為王。這樣一來,諸王越來越多,力量卻越來越小,不用削藩,其力自削,又不必傷了一家人的親情,你看這樣該有多好。這種主張也不是沒有道理,可問題在于,推恩是需要時間的,要經(jīng)過幾代人才能看到效果。如果從朱元璋那會兒就這么干,可能還有點作用。眼下人家都要直接威脅到你的皇位了,再搞什么推恩,那是遠水不解近渴,于事無補。

朱允炆對于藩王的處理,是朱元璋給他留下的一個大難題。人就是這么奇怪,朱元璋口口聲聲要把棍子上的刺削掉再傳給太子朱標,可是他這么喜歡這個孫子,卻親手打造了一根長滿荊棘的棍子,自己一閉眼睛,什么都不管了,卻把朱允炆給愁壞了。

那么朱允炆這滿朝的文武難道就沒有一個有頭腦的嗎?就沒有一個人能夠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案嗎?這倒也不是,比如當初齊泰就曾經(jīng)提出過“擒賊先擒王”的主張??墒切悴女敵?,魄力不夠,黃子澄一說,就改了主意。當時還有一個名叫卓敬的戶部侍郎,戶部侍郎相當于咱們今天的財政部副部長,他就向朱允炆提出建議,將燕王朱棣遷到南昌,這種方法叫做“徙封”。可惜的是,這個辦法當時沒有被采納。后來的明朝皇帝在處理藩王問題上,就采取了這個辦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過那是后話了。

當時已經(jīng)一下削廢了周、齊、湘、代、岷五個藩王。可是在削廢掉這五個藩王后,就不大好再進行下去了,因為削藩的最終目標還是燕王朱棣,削來削去,就是不削朱棣,那削藩也就沒啥意義了。到了這個地步,不管你齊泰、黃子澄怎么想,都必須要對燕王朱棣下手了??墒沁@兩位偏偏遲遲不肯動手。讓周圍人看得都有些著急了。

這一天,朱允炆收到了一個四川岳池教諭程濟的奏疏。教諭就是地方上管教育的官員,大概相當于我們今天的縣教育局局長兼中心中學校長。這個程濟,說他自己能算知天命測未來,所以他在奏疏中說:“北方兵起,期在明年?!币庵该髂瓯狈綄⒁l(fā)生軍事政變。朱允炆看到奏疏后,說程濟是“無端妄言”,讓人把他逮到京師,要將他處死。程濟于是大喊“冤枉”,說,你們先把我關(guān)起來,到了明年如果證明我說對了,就放了我;如果我說錯了,再殺不遲。其實大家都知道他說的“北方兵起”是指什么事情。都到這步田地了,還不許明說燕王將要造反,真不知朱允炆與他周圍這些大臣是怎么想的。

既然已經(jīng)下決心將削藩的矛頭指向燕王朱棣,不果斷下手,拖下去只會越來越棘手。這時知道朝廷心思的一些人,就不斷將燕王要造反的情況打報告給朝廷,當時叫“告變”,就是報告哪里將要出現(xiàn)事變。

朱允炆把齊泰、黃子澄找了來,君臣之間便有了下面一段對話。

朱允炆說:“現(xiàn)在不斷有人來告變,說燕王裝作有病,其實是要造反,你們看該怎么辦呀?”

齊泰、黃子澄兩人回答道:“如今我們所顧慮的只有燕王了,陛下您來定機下手吧?!?/p>

朱允炆說:“我即位不久,已經(jīng)接連削廢了好幾個藩王了,如今再削廢燕王,該怎么向天下人解釋呢?”

黃子澄答說:“先發(fā)者制人,后發(fā)者制于人。陛下千萬別落得為人所制呀?!?/p>

朱允炆說:“燕王足智多謀,善于用兵。如今雖自稱有病,恐怕仍然難以對付呀?!?/p>

你看看這幾位君臣的談話。都到什么時候了,連決心還都下不了,還談什么削藩呀?既不敢立刻下手削廢燕王朱棣,但又明知他勢必要造反,這如何是好?這幾位君臣想來想去,總算下了點決心,先不立即削藩,但也要做一點防備。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冬天,舊歷十一月,朱允炆先把工部侍郎張昺派到北平,當了北平布政使(相當于省長)。接著又派了謝貴、張信去做北平都指揮使(相當于省軍區(qū)司令),讓他們秘密注意燕王朱棣的舉動。

第二年,也就是建文元年三月,朱允炆又調(diào)動軍隊在北方部署,一些重鎮(zhèn),像開平、山海關(guān),還有臨清、德州都駐守了朝廷的軍隊。同時把燕王府的護衛(wèi)也都調(diào)了出來,當初跟隨朱棣第一次北征立功的燕王府護衛(wèi)蒙古騎兵指揮觀童,還被調(diào)往南京。齊泰和黃子澄他們想先用這些辦法減弱燕王朱棣的勢力。

就在這個時候,南京城里卻出現(xiàn)了一件怪事。有一個道士,在街上一邊走,一邊唱一首歌謠。這歌謠是這么唱的:

莫逐燕。

逐燕燕高飛,

高飛上帝畿。(《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一時間,許多小孩都學著唱起來,后來有些大人也跟著學唱。這可不是什么一般的民謠呀。表面上看起來是說別去驅(qū)趕燕子,你要是還去驅(qū)趕它,它就要越飛越高,一直飛到帝畿上去了。帝畿,就是皇宮??墒莿e忘了,燕王的“燕”和燕子的“燕”是一個字。別去驅(qū)趕燕子,是不是在說別去驅(qū)趕燕王呀?

這樣的民謠,其實是一種讖語,就是借道士之口說的預(yù)言,也是對朱允炆和齊泰、黃子澄削藩之舉的警告。那道士說不定是燕王朱棣派來的人,就是要造成這樣一種輿論。這場生死之爭,由此揭開了序幕。

那么燕王朱棣這時候在北平干什么呢?當時突然傳來消息:燕王在北平重病不起。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