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溯源:鯉鰭
回教徒不食豬肉,想必是擔心一旦以豬這種吊兒郎當、不潔的動物為食,就會傳染上其惡習吧?全世界有很多人謹守不吃無鱗魚的戒律。像鰻魚那樣滑溜溜的東西,或像章魚那樣被稱作“惡魔之魚”的丑怪東西,也許人們害怕一旦吃了之后,就連體內(nèi)的血液都會遭受污染。
因為食物會轉化成人體的血和肉,對這些聯(lián)想不可一概笑之。
魚翅之所以備受推崇,想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能夠聯(lián)想到鯊魚那種勇猛果敢的個性吧。
家里曾做過海產(chǎn)品貿(mào)易生意的丈夫,以前一直存有一個疑問。
中國人發(fā)現(xiàn)連豬蹄都可以吃,這是很好理解的。而鯊魚在中國近海幾乎捕捉不到,不像豬一樣常見,并沒有多少機會可以琢磨研究。盡管如此,人們竟然能夠將鯊魚身上被皮包裹著的魚鰭部分挖掘出來做成美食,實在不可思議。
不過,聽完業(yè)界某位老人的解釋,丈夫恍然大悟,謎團消除了。
中國人吃魚翅,并不是毫無由頭的。據(jù)說在古時候,宮廷的膳食中出現(xiàn)了一種用鯉魚鰭做成的菜。雖說中國的鯉魚比日本的大,但魚鰭也不過只有一丁半點。于是,廚子們便四處打聽搜尋,看看有沒有魚鰭更大的大魚。
認為一切東西都是天上掉下來的,這種幸運的論調(diào)實在很自私。即便是魚翅,也是好吃客們?nèi)龀鼍蘧W(wǎng)捕捉到的美食。連網(wǎng)都不肯撒,而坐等美食自動投入懷里,世上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情。
話又說回來,人們都說小小的鯉魚還要“跳龍門”呢,可謂勁頭十足。每逢男兒節(jié),鯉魚大有在天空中逍遙游行之勢[1],充滿了活力和朝氣。也許人們正是因為希望得到這樣的精氣神,才開始吃鯉魚的精力之源——魚鰭。
還有一種酒叫鰭酒。
谷崎潤一郎[2]在阪神間居住時,在神戶的小酒館常常見到谷崎先生的人告訴我說,這位大文豪一走進店里,就從容不迫地從懷中取出一個小紙包,遞給大廚。
紙包里包著河豚的鰭,酒館的人就用這個給先生泡制鰭酒。
好酒的丈夫也曾試過幾口鰭酒,確實很暖身,不過腥味很重。
用魚翅做的菜肴,不論廚師的手藝多么高超,總歸無法改變其本身的腥味。[1] 日本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也即男兒節(jié),許多人家都會在屋頂豎掛鯉魚旗,借以祈求家中男孩健康成長,出人頭地。鯉魚旗源自中國“鯉魚躍龍門”的傳說?!g者注
[2] 谷崎潤一郎(1886—1965),日本唯美主義文學大師,代表作包括《春琴抄》、《癡人之愛》、《細雪》、《瘋癲老人日記》等。——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