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光先生是臺灣大編劇,代表作《心心知我心》。寫這么悲苦的戲真得有底氣,要不容易哭虛脫。他的底氣可能來自好肉食。我在臺北玩,他領我去吃德國豬膝,大盤子端上來,一看那份量我就頹了,不仔細看以為是整只烤乳豬呢。他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談笑間呑它個灰飛煙滅。
龍光先生前兩年轉戰(zhàn)北京,懷揣一顆恨肉的心,奔突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稽古鉤沉,推陳出新。每次見面,三句話內必開始談肉,哪區(qū)哪街哪胡同,哪家館子哪種肉,程式固定,內容卻時時刷屏。
無數次談肉的臺詞中,重復頻率最高的段落,是皂君廟的新疆巴州駐京辦,龍光先生每次說到那里,那么會使用語言文字的人,只有嘖嘖贊嘆,說不下去。
有一種夸獎的技巧,不直說甲好,先夸乙,夸得天花亂墜之時話頭一轉,說甲比乙強一百倍。不妨把巴州駐京辦當成甲,龍光先生當成乙,以龍光先生之有閑、有錢,最關鍵是有品,且如此恨肉,讓他流連忘返的地方,您可心動?
夸一家飯館的好吃,也有一種夸獎技巧,不說色,不說香,不說味,只說吃后感,以無數吃貨吃后的感覺來隱喻。
一天夜里,幾個以吃貨著稱的老男人奔赴巴州駐京辦。吃前滿屋喧嘩,上菜一分鐘之后,全場鴉雀無聲,半天過后,喧嘩重起,伴隨左一個嘆息,右一個嘆息,唉唉嗯嗯的,全是幸福的哼哼。又過一會兒,在座諸位紛紛將座椅后撤了小半步,因為各自的肚子都不知何時前挺了十公分--這是當場的吃后感。
第二天早起,我依慣例做好早飯,可擺在桌子上瞪著,食欲全無。到了中午飯點兒,又把早晨那仨瓜倆棗熱了熱,可擺上桌子還是沒動。索性招貓遞狗,上MSN調查昨夜同行幾位吃貨的吃后感。
飯局召集者老趙說:昨夜夢見六回上甘嶺--我就說嘛,人家實在,肉實在,味道也厚道。老錢說:回家吃了倆梨喝了三杯水,褲子脫一地,仰天長睡。老孫回答很簡潔,但直指要害:中午吃了一點,食欲不振,不想吃肉。老李先是分別同意了老趙和我的意見,一渴二不餓,然后說:對了,俺還有了性沖動……被公認為我們當中最饞肉的老周說:早起發(fā)現,枕巾全被口水打濕。飯局遲到的老吳說:一整夜都很悲憤--紅柳木穿的羊肉串為什么只給我留了一串!而作為席間的珍貴女性資源,老鄭的吃后感是:實打實的嫩肉,實打實的老男人。
巴州辦事處的全稱叫“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駐京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