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和我的作者們(一)

過得去 作者:楊葵


一直做編輯,書、報、刊都編過,主業(yè)是圖書編輯。先后與幾百名作者有不同程度的往來,其中有名家,也有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在我這里,都一樣的身份--作者。

要寫“我和我的作者們”,沒一個想落下??墒?,不算那些只讀了書稿、外加通信聯(lián)絡、沒見過面的,單是最后有書稿經我編發(fā)出書的,就幾百名,真要逐個寫下來,讀者不耐煩不說,這篇文章也要寫到猴年馬月。還是有選擇地寫比較現(xiàn)實。選擇的標準,既非作者名聲大小,亦非與我私交深淺,只看故事有沒有意思。

電腦里有個文檔叫“歷年所編書目”,按時間順序,記錄了我編發(fā)每本書的資料,書名、作者、發(fā)稿時間,等等。當年做這記錄,只是出于記事習慣,以備有案可查;時過境遷,二十年后成了我寫這篇文章的線索,始料未及。

羅安昌

1989年,我到作家出版社報到上班,先在一編室看自然來稿。正躍躍欲試要報第一本出書選題,突然出了問題。

副社長亞芳找我談話,神情詭秘,難以啟齒的樣子。我年輕氣盛,沒大沒小地直言:有話盡管直說。

直說出來的話是這樣:遵照上級(作家出版社的上級主管部門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相關指示,今年新分配來的大學生,需下基層鍛煉,為期一年。這是國家的大政策,別的單位應屆畢業(yè)生都下鄉(xiāng)了,我們照顧你,下鄉(xiāng)算了,就地鍛煉吧,去校對科。

年輕的特點,一是覺得自個兒了不起,傲得沒邊兒;二是頂瞧不得婆婆媽媽絮絮叨叨。我那年二十一歲正年輕,所以亞芳話音未落,我這廂兩大特點化作兩股情緒同時迸發(fā),心里一萬個不服氣,開口卻是一百個不耐煩地干凈利落脆:說吧,哪天搬桌子?

其實也是因為,就算我想掙巴,也掙巴不出個名堂,那是1989年夏天。那個特殊年頭畢業(yè)的大學生,沒有掙巴的權利。很多同學在那年秋天,背著行李去鄉(xiāng)村鍛煉了,比如武漢大學畢業(yè)的邱華棟,就被派到京郊某縣某鄉(xiāng),協(xié)助鄉(xiāng)干部管理計劃生育大事。

雖然人在校對科上班,但因為是編輯下放鍛煉,所以我仍需同時審讀編輯部的部分自然來稿。很快,從自然來稿中刨出一粒金子。

江西農村的一個小伙子,叫羅永昌,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爹爹坑》,寫他家鄉(xiāng)的一些人情世故。故事出奇地好,句子出奇地拙樸,有點像賈平凹,沒太被污染卻又有心的農民小天才。我連夜寫了夸獎的審稿意見,第二天把稿子送給當時的編室主任。主任看完也頗多溢美之辭,囑我跟蹤這位作者。

之后幾個月內,我和羅永昌往返書信二三十封。那時還沒有網絡,全是白紙黑字真正的信,沒一句閑言碎語,全在談小說。短則一兩頁,長則七八頁。他接受了我不少建議,將小說徹底重新翻寫。

一天傍晚,正要離開辦公室,突然接到電話,居然是羅永昌,說來北京了,參加中央戲劇學院的招生考試。

半小時后,我見到了這小哥們兒,差不多和我同齡,典型農民相,傻傻的憨憨的,衣著寒酸。緊張,外加贛南口音很重,幾乎說不利落話。聊了半天才知道,這是他生平頭一次走出江西,當然也是頭一次來北京,更是第一次見編輯,《爹爹坑》是他寫的第一部小說。我對他說:你別緊張,那什么,我呢,也是頭一次見作者。

后來小羅沒考上中戲,又去考北京電影學院,同樣落榜。依他的說法,來了北京才知道,即便他過了文化考試的關,面試時也肯定要被刷下來。我問為什么,他結巴吭哧半天,最后說:我和那些人太不一樣了……我太土了。

《爹爹坑》終審沒能過關,當時全社正在壓縮選題,如小羅這樣的新作者,是首當其沖的壓縮對象。我找終審據理力爭,說小說寫得如何棒,終審說,小說寫的是不錯,但確實沒有好到那個地步,先放放吧。他還借機給我上了一課,說出版社這么多年下來,真正從自然來稿中挑出來最后出版的,只有一位作者的一部小說,也是河南一個農民。我當時聽了這話,想起在學校,周邊不少同學動不動就往出版社投稿,期待有朝一日突然被選中,真是瞎折騰。

這是我頭一次以編輯身份與作者打交道,前后耗時半年多,結果出版未遂。后來我說服出版社,給小羅所在縣的群眾藝術館寫了推薦信,沒過多久,小羅被調到縣上工作,吃了皇糧。他很高興,又寫了好幾頁紙的信,謝了又謝。我心里有愧,沒再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