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值得一讀”
1961年,毛澤東同班禪大師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談話。
談話過程中,毛澤東饒有興致地問班禪大師:“西藏是大乘,還是小乘?”
班禪說:“我們學(xué)的是大乘,搞密宗,但小乘是基礎(chǔ),也懂得小乘。”
毛澤東問:“釋迦牟尼講的是大乘嗎?”
班禪說:“釋迦牟尼講經(jīng)分三個時期,早期和晚期講小乘,中期講大乘?!?/p>
毛澤東又問:“《蓮花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在藏文的經(jīng)典中都有嗎?釋迦牟尼著的經(jīng)典比孔夫子的書還多吧?”
班禪說:“西藏有《金剛經(jīng)》,是從梵文譯成藏文的,釋迦牟尼的經(jīng)書很多?!?/p>
毛澤東說:“《金剛經(jīng)》,很值得一看。我也想研究一下佛學(xué),有機會你給我講講吧!”
《金剛經(jīng)》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佛教經(jīng)典,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簡稱為《金剛經(jīng)》。
如此拗口的經(jīng)名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
“般若”,是梵文praj■ā的音譯,意為“智慧”,然而這種智慧不是普通人類的智慧,而是指只有佛才具有的、無所不知、圓融無礙的大智慧,所以這個名詞只能音譯。
“波羅蜜多”,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譯,意為“到彼岸”,即到達涅盤解脫的彼岸的意思。
“金剛”,金中之精堅者也,百煉不銷,能斷萬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斷除人的貪欲惡習(xí)和種種顛倒虛妄之見。
因此,該經(jīng)名的全部含義為“以堅定無比的佛智為舟船,到達涅盤解脫的彼岸”。
《金剛經(jīng)》屬大乘佛教般若類經(jīng)典。般若類經(jīng)典主要講述佛教的認識論哲學(xué),它們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chǔ),因而《金剛經(jīng)》被歷代高僧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
正因為《金剛經(jīng)》如此重要,所以歷代高僧對《金剛經(jīng)》的著述極多。
歷史上,《金剛經(jīng)》曾多次被譯成漢文,現(xiàn)存的有以下六種:
①姚秦印度來華高僧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是《金剛經(jīng)》的最早譯本,時間是弘始四年(402年)。
②北魏天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③陳天竺三藏法師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④隋南印度三藏法師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
⑤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
⑥唐三藏法師義凈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
在以上六種譯本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流行,所以一般人們所說的《金剛經(jīng)》,就是指這個譯本。
該經(jīng)與許多佛經(jīng)一樣,以“如是我聞”四字開頭。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釋迦牟尼佛(如來佛)在世時雖頻頻說法,但從不從事著述,早期佛經(jīng)大多是依據(jù)阿難的回憶記述的。阿難長期充任釋迦牟尼的侍者,故而聽到佛的說法最多,被佛弟子們公認為“多聞第一”?!叭缡俏衣劇笔前㈦y的自語,意為“我是聽佛這樣說的”。
《金剛經(jīng)》的內(nèi)容大致為: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世尊)在舍衛(wèi)國只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在一起。到了吃飯的時候,釋迦牟尼便穿衣持缽到城中挨家挨戶乞食,然后又將乞化而來的食物帶回該園。
飯后,釋迦牟尼收起衣缽,洗完腳,鋪好座位坐下。
這時,一位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釋迦牟尼行禮,然后問道:如果有人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當(dāng)守持什么?怎樣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梵文音譯,意譯應(yīng)為“無上正等正覺”,這種覺悟智慧只有佛才具備,它能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zhì)(實相),具備了這種智慧的人就已經(jīng)是佛了。所謂“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決心成就這種智慧,即發(fā)愿成佛。因而須菩提的問題實際含義是“如何才能成佛呢”,對于佛教來說,這個問題的意義是極為重大的,因為成佛是佛教修行者的全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