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毛澤東在師范讀書時,作了不少讀書筆記,題名為《講堂錄》。在《講堂錄》中,毛澤東多次引用《論語》。如:
古者為學(xué),重在行事,故曰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夫子以好學(xué)稱顏回,則曰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不貳過,蓋行事之大難者也。徒眾三千,而僅以好學(xué)稱顏回;稱顏回而僅曰不遷怒不貳過,此其故可以思矣。
這段話中,“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出自《論語·學(xué)而》,該篇中孔子告誡弟子先要躬行“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然后,“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毛澤東借此說明行事比學(xué)文更重要的道理。
“不遷怒,不貳過”,出自《論語·雍也》,該篇中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xué)生中哪個最好學(xué),孔子答:“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毛澤東借此發(fā)揮:品行是行事之大難者,因此更加重要。
《講堂錄》中毛澤東還寫道:
人之為人,以賢圣為祈向,而孝、義、廉、恥即生焉。然曾參孝矣,不識小受大逃之義;申生孝矣,不知陷親不義之通;陳仲子則亦廉哉,則有譏其太矯;冉子好義,而不知周急不繼富為君子之道;原憲知恥,辭粟不以與于鄰里鄉(xiāng)黨之中,是何也?學(xué)有不足也。
這里講的曾參、申生、陳仲子、冉子、原憲皆孔子學(xué)生,事跡見于《論語》。
毛澤東認為這些被先儒列為孝、義、廉、恥的代表人物,有時難免也做出一些有違禮義的事,其原因在于學(xué)習(xí)、理解、體會得不夠。
在《講堂錄》中毛澤東還寫道:
孔子嘗言志矣,曰:志于道,善于德,依于仁,由于義。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曰:士志之道,而恥惡衣惡食也,未之有也。
這些話見于《論語》中的《述而》、《公冶長》、《里仁》三篇。毛澤東摘錄這幾句,除體會圣賢之志外,還表露出他自己的道德追求。
1916年12月9日,毛澤東在致黎錦熙的信中,又提到了《論語》:
昔者圣人之自衛(wèi)其生也,魚餒肉敗則不食,《鄉(xiāng)黨》一篇載之詳矣。
《論語·鄉(xiāng)黨》中的原文是這樣的: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得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沾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無疑,《論語》中記載的孔子的一番飲食之道引起了毛澤東的興趣。
1917年4月1日,毛澤東發(fā)表在《新青年》上的《體育之研究》中,也談到了《論語》中講的養(yǎng)生之道:
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禮,飲食起居皆有節(jié)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如果不是在“六年孔夫子”的私塾學(xué)習(xí)中打下深厚的國學(xué)基礎(chǔ),那么對于在長沙致力于“新學(xué)”的毛澤東而言,就不會在他的文章和書信中如此準確恰切地引用《論語》中的章句。
學(xué)生時代的毛澤東對孔子和《論語》基本是采取一種學(xué)習(xí)、接受的態(tài)度。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后,毛澤東開始以唯物辯證的犀利眼光分析《論語》,并且站在全新的立場上靈活地運用《論語》句典,為革命斗爭的現(xiàn)實服務(wù),為中國的解放事業(yè)服務(wù)。
毛澤東妙用《論語》句典
由于少年時期的耳濡目染和朗讀記誦,使毛澤東對《論語》爛熟于心。正因為爛熟于心,所以在成年后的寫作和講話中,能夠信手拈來地引用《論語》的名言警句,恰切地為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