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人類意識、世界意識的精神基礎,日本人的愛國心總是帶著排外心,表現為徹頭徹尾的島國主義。這方面留日的中國學子有切身的感受。據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記載:中國于甲午敗戰(zhàn)次年(1896年)向日本首批派出的十三名留學生中,其中四人抵日僅兩三周就離校歸國,因為受不了日本小孩子“豬尾巴豬尾巴”的嘲弄。魯迅當年在仙臺醫(yī)專讀書,考試成績并不出色,142人中排名第68,還是引起日本同學的懷疑,認為是作弊的結果,于是又是寫匿名信逼他懺悔,又查他的課堂筆記,還有更令魯迅難堪的,就是課余時間放幻燈片,在日本同學“萬歲”的歡呼聲中,領教麻木的同胞圍觀給俄軍當間諜的中國人被日本軍人砍頭的場面。這方面郭沫若更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因為娶了日本老婆,生兒育女,沒少受白眼,有一次勢利的日本房東不僅不肯租房子給中國學子,還惡意地以“支那人”相譏,使他受盡屈辱。女作家凌叔華在一篇小說里,講述日本白衣天使的“變臉”故事:一位叫蕙的中國少女因流感住進京都的一家教會醫(yī)院,在那里得到看護小姐精心的護理和無微不至的關愛,鮮花、微笑、問候、祝福終日伴隨,使她如沐春風中,日本國民性中向來為人稱道的“人情美”,在這里有淋漓盡致的表現。然而,一份日中爭端的“號外”,劃出兩副判然不同的面孔,東洋白衣天使露出了崢嶸的一面,中國少女從溫暖的人情的天堂,一下子墜入冷酷的地獄。
日本人的這種排外,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凡是在日本生活過的老外,誰沒有一點切身感受呢?租房、就業(yè)、考學,出入境登記,一切事情上都存在日本式的“內外”二重標準。近二三十年來,隨著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并且雄心勃勃地向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進發(fā),日本的新聞傳媒整天嚷嚷國際化,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多少實質性內容。這是什么緣故?一位日本人說得實在:“我們日本人是島國之民,生性狹窄,最不善于和外國人交際,要不然現在怎么天天都說要‘國際化’呢?”
在日本的百貨店里,日產商品往往赫然標著“國產品”的字樣,價格高得叫人頭皮發(fā)麻,而另有一些款式和質地看上去不錯的服裝,價格卻低得叫人難以置信,一看便知那是來自中國或東南亞國家的產品。然而,生性節(jié)儉的日本人往往寧愿取貴舍賤,不在乎多花日元。這里固然有商品質量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心態(tài)。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巨額貿易順差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糾紛,不正是來自日本國民對國產品的近乎偏執(zhí)的迷信,對外國產品的不信任嗎?平常,日本人總是喜歡貶低和挑剔他國的產品,達到大驚小怪的地步,日本旅客到國外旅行時常常大包小包,從礦泉飲料到睡覺枕頭,一應俱全。最令當地人不滿的,是日本人去國外旅游時,只坐全日空的航班,只住同胞開的旅店,只和日本旅游公司打交道,當然也只在日本人開的店里消費,即使到了國外,在人家的土地上尋歡作樂,日元依然只在日本人圈子里流通,肥水一點不肯外泄。記得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曾在夏威夷上演過一場所謂“國際化”的鬧劇。在一個黃金周,三萬之眾的日本游客涌到了夏島,為了改變日本人在國際上封閉排外的形象,日本傳媒事先炒作,聲稱此次黃金周不少日本人將體驗夏島家庭旅館的風味,同當地居民打成一片,咋呼了一番。夏島居民們也為此做好一切準備,眼巴巴等待錢包豐實的日本客人到來。結果呢,三萬之眾的日本游客中只有五六位實現了這個“國際化”計劃,其余的人依然故我,躲藏在微型的日字號“文化密封艙”里不肯邁出一步。
前些年東瀛列島稻米歉收,引起一場大風波。在外國人看來,這未免有點大驚小怪,國產大米歉收,進口就是,何須如此興師動眾,又是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商量對策,又是總理大臣親自去農村視察,了解稻穗生長情況。看來問題就是出在日本人的那張過于挑剔的嘴,吃慣了自家產的大米,就再也吃不得別國的大米,好像人家的大米全是“糟糠”。日本的媒體也跟著瞎起哄,什么“中國米有沙子、老鼠屎”啦,“泰國米不粘”啦,“美國米用化肥”啦,等等。于是,一場搶購國產大米的狂潮在日本興起。遺憾的是國產大米雖好,卻供不應求,且價格連連騰升,最后貴到是進口大米四五倍的程度。為錢包計,一些日本人只好忍痛割愛。于是,出現了這樣自相矛盾的景象:超級市場的進口大米銷售場前,長龍排起,米貨頃刻間告罄;同時,在旁邊的試吃會會場上,表情嚴肅的日本顧客嘗一口就沉思片刻,然后皺皺眉,搖搖頭,不滿地說:“太硬”、“沒有香味”、“粘度不夠”。
外國大米何以就一定不如日本的?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日本人認為自家的大米好吃,本來無可厚非,世界上本來就有“月是故鄉(xiāng)圓”的心理。但是,如果以此理由隨意貶低別國的大米,就有點無理了。對于大米出口國的人來說,這無異于一種侮辱,人家肯定會想:我們精心栽培、種植、挑選的大米,怎么到了你們日本人的嘴里,就變得如同糟糠一般?早知如此,何必賣給你們?我們祖祖輩輩靠它養(yǎng)活,憑什么就說它不香、不好吃?你們日本的大米真的就那么好么?也不見得,不是早有說法,日本的精白米吃了容易得腳氣、生胃癌么?
這本是難斷的糾紛,明智的做法應當是,彼此尊重,互相理解。這個簡單的道理日本人應當再明白不過,他們不是一貫標榜善于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嗎?遺憾的是只局限于日本人之間,一涉及到外人就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