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jié)

溫故(十八) 作者:劉瑞琳


1930年代初期,在相隔一年多的時間里,周作人和俞平伯分別寫了題為《中年》的散文。一個是發(fā)出中年的感嘆和無奈,一個是透著中年的蒼涼,似乎想要表達的是同一種意思和境懷,實際反映的是中國的民主知識分子在后五四時期的彷徨。經(jīng)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疾風暴雨般對傳統(tǒng)的反叛,新的文化運動向何處去,是擺在當時文化人面前的一個痛苦的抉擇。是參與革命的左傾的激進文學?還是參與為人生、唯藝術(shù)的文學?或是沉寂下來,去追求趣味的平和的文學之路?每個人都在做著選擇,俞平伯和周作人也用行動和文章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中年之后的消沉是和當時的大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亦師亦友的俞平伯和周作人似乎有著類同的想法,相同的趣味,甚密的書信往來,相類的學術(shù)氣質(zhì)和性格脾性,使同題《中年》偶然中有著一種必然,感嘆和敘述的角度不同,所表達的思想?yún)s是一致的。但俞平伯和周作人還是有差別的,俞平伯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文人,思想上也受傳統(tǒng)儒學的影響較深,對世事看得分明,對現(xiàn)實充滿失望,而這種思想明明白白地表現(xiàn)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現(xiàn)在他的為人之中;周作人的文章風格沖淡平和,但在政治上周作人是有想法和欲望的,其自成一派的散文和他的思想是割裂的。甚至到他幾年以后的落水成為漢奸,可以清晰地看清為文和為人的某種分裂。

中年文章,勾勒了兩個文化人在一個歷史時期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心境,反映了后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彷徨,亦可以清晰地窺見俞平伯和周作人在中年前后的人生軌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