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開放胸界
心態(tài)開放的最高境界是胸懷開放
耶魯大學法學博士畢業(yè)的高志凱曾做過摩根斯坦利亞洲區(qū)副總裁,也在聯(lián)合國秘書處和香港證監(jiān)會等機構任過職,可以說是個典型的成功人士。高志凱就認為,他青年期最重要的兩次人生“教育”,都是關于開放胸懷的教育。
他的第一次經(jīng)歷是為國家領導人當翻譯。高志凱曾陪同李先念、胡耀邦等領導人出訪國外,還陪同鄧小平會見過尼克松、布什、蒙代爾、基辛格等外賓。由于“經(jīng)常參與很多最高領導人重要講話第一手的記錄和整理,很多國家的戰(zhàn)略方針必須熟記于胸”。這對高志凱的開放胸懷鍛煉就非常大,他甚至認為“這對我一生都影響深遠”。
他的第二次經(jīng)歷是在耶魯大學法學院留學。開學典禮,耶魯法學院的院長Calabresi首先就問:“同學們,你們來耶魯是為了學懂法律條文的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是?!痹洪L立即說:“那你們不用到耶魯來。”有的人問:“那我們是來學什么?”院長回答說:“你們是來學習如何制定法律?!?
“耶魯培養(yǎng)的不單是律師”,更重要的熏陶學生擁有國家領袖般的胸懷。所以高志凱認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耶魯會出產這么多政治領袖:美國前總統(tǒng)福特、老布什、克林頓和現(xiàn)任總統(tǒng)小布什、副總統(tǒng)切尼……”這種強調胸懷一定要廣闊的教育也讓高志凱受益很多,甚至可以說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開放人,胸懷開放是其重要原因。
人生情境向來有三境界之說,首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后看山非山,看水非水;最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實際上,山永遠是那山,水永遠是那水,而人之所以有視野中的變化,是因為你心態(tài)和胸懷有了變化,所以個人的情感和反應也有了區(qū)別。
道家的老子曾把當官的境界分為四個等級:“太上,民不知有之;其次,民親而譽之;再次,民畏之;再其次,民侮之。”
儒家則把人生境界視為修、齊、治、平。起步是修身,修身是做人之根,做事之本,處世之基。再后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高的境界就是“心有天下”。因此,儒者追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求解人生的天地境界
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曾把人生境界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這是類似于西方哲學家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觀點。自然境界是在生物本能范疇內求解人生;功利境界是在物質利己的前提下求解人生的意義;道德境界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也就是利人利己的原則下求解人生意義。最高境界則是天地境界,便是在宇宙的范疇內求解人生的意義。
心胸來自有視野,心態(tài)開放的最高境界就是胸懷開拓。
開拓心胸跟樹立目標和理想的區(qū)別在于,這更強調一種人生格調和境界。人生在世,境界向來有高下之分,與你所擁有的富貴名利無關。
中國的古話說:“吞舟之魚,不游細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李嘉誠曾經(jīng)有一句名言:“我李嘉誠在商場上只有對手,沒有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