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我采寫的一篇新聞稿被《成都晚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出。這篇文章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全文如下:
(粗黑體主標題)獸醫(yī)博士終于上班了!
(副標題)但現(xiàn)行人才使用、管理制度中的問題令人深思
本報訊,我國第一個獸醫(yī)外科學博士王思明終于結束了他的“煙販子”生活,于本月中旬到西南民族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任職。
畢業(yè)于東北農學院的王思明在今年分配時,主動聯(lián)系到西南民院工作,但因其母校與民院雙方就5000元“有償培養(yǎng)費”未達成協(xié)議,王思明求職無門,只得含淚擺了一個煙攤。“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和議論。這期間,王思明一直跟西南民院聯(lián)系、協(xié)商。后答應付給東北農學院5000元“培養(yǎng)費”,其中3000元為王思明私人借款支付。這樣,震動社會的“獸醫(yī)博士失業(yè)”事件總算有了終局。
王思明終于上班了,但他的就業(yè)暴露了我國現(xiàn)行人才使用、人才管理制度中的一些問題,將繼續(xù)引起人們對人才成長環(huán)境的深思。(盧文輝)
文章發(fā)表后,先后被不少媒體轉載。王博士的生活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雖然他已加入西南民院,但他仍收到大量的來信,其中不少來自沿海科研機構以及當時風頭正勁的正大集團等大企業(yè)、大公司的邀請函。在當時最火熱的深圳特區(qū),相關的科技公司也出高薪請他擔任要職。一時間王博士又成了人才市場上的“香餑餑”。
從求職受挫到被人“爭搶”,一前一后一冷一熱的反差實在是太強烈了!這實在不能不讓人感慨和反思!同樣一個人,為什么媒體報道后命運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
當時我國的人才制度尚未形成合理高效的市場化調節(jié)機制,人才的開發(fā)、使用、評估和保護、管轄還面臨許多未解的課題。地方主義、小團體利益、領導意志與人才的市場化流動還矛盾重重。一個博士生尚且如此,研究生、大學生就更不用說了。
小提示
王博士的經歷對我后來的職場之路影響巨大而深刻。我從中明白了人才的價值要在市場中體現(xiàn),因此我渴望走一條市場化的道路。在我大學畢業(yè)時,雖然社會上已經提出了“雙向選擇”的口號,實際上我們還是國家計劃分配。但我很不愿意被他人“計劃”,于是我獨自摸索著走向市場。
當今的大學生們都要自謀職業(yè),看上去都好像已經“市場化”了,但事實上,不少人的思維和理念還停留在“計劃時代”,他們不愿參與競爭,害怕市場的變化,在大學四年得過且過,把希望全放在親朋好友等社會關系上。這種心態(tài)也許可以理解,但它不可能幫大家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另外,靠關系而不是靠個人奮斗,二者的競爭力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失掉了關系,前者在競爭中就會備感艱難,非常被動。所以打鐵還靠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