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如果中國有一場地震
雖然在特殊情況下軟弱的人不能僅僅依靠良心的支持,雖然他們不能總是依靠那個想象中的與其心意相通的公正旁觀者來支撐自己的信心,但是在任何時候良心的影響和權威都是不可忽視的。只有在這個內心法官的指示下,我們才能對與自己相關的事情一清二楚,才能恰當?shù)靥幚碜约号c他人的利益。
由于人性中那些原始的自私的感情,我們會把自己的蠅頭小利看得比陌生人的最高利益重要得多,切身利益所引起的快樂或悲傷、渴望和厭惡都遠為強烈。我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決不可能將他人的利益看得跟自己的利益一樣重要,我們也不惜為促進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我們必須首先轉換自己的立場,才能公正的處理這兩種互相對立的利益的關系。我們既不能采取自己的立場和眼光,也不能采取對方的立場和眼光,而只能用第三者的立場和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這個第三者必須與我們毫無利害關系,他的判斷不會偏袒任何一方。習慣和經驗讓我們能夠輕而易舉地甚至下意識地做到這一點。這時,如果正義感不能糾正我們天性中的不公之心,我們就需要一些反思甚至哲學思考,以認識到自己對與我們休戚相關的鄰人是多么漠不關心,對他的遭遇是多么無動于衷。
假如中國這個偉大帝國連同其全部億萬居民突然毀于一場地震,那么一個和中國沒有任何關系的很有人情味的歐洲人會有什么反應呢?我覺得,他首先會對這些不幸的遇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他會憂心忡忡地想到人世無常,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成果就這樣在頃刻間灰飛煙滅。如果他是一個投機商人的話,也許還會觸類旁通地想到這種災禍對歐洲商業(yè)和世界貿易可能帶來的影響??墒钱敱鞈懭恕⑸钪\遠慮全都過去以后,他就會像平常一樣優(yōu)哉游哉地做生意、尋開心,好像這種不幸的事件從未發(fā)生過。哪怕是他自己遇到的最小的麻煩,都會讓他更為緊張不安。如果明天要丟掉一個小指頭,他今天就會夜不能寐;但是,當他知道那素未謀面的億萬中國同胞的死訊以后,會踏踏實實的倒頭大睡,億萬人的毀滅和他自己的小災小難一比就顯得無足輕重。一個天良未泯的人如果從未見過那億萬同胞,就可以為了免除他的小災小難而甘愿犧牲他們的生命嗎?人類的良心對此驚愕不已,一個腐敗墮落之極的世界,也決不會生出這樣的惡棍。但是,這種差別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當我們消極的感情是這樣卑鄙自私的時候,在積極的道義方面又怎能如此慷慨崇高呢?如果我們總是沉溺于一己的私利而對他人的利益漠不關心,那么為什么普通人在很多時候、高尚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愿意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呢?這不是人性溫和的力量,不是上帝用來照亮人心的微弱的仁慈的火光,那些僅僅能夠抑制最強烈的私欲的沖動。這是自動出現(xiàn)在這種時刻的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一種更為有力的動機。這是理性、道義、良心,那個內心的人,判斷我們行為的偉大的法官和裁判。當我們的行為將要威脅他人的幸福時,他的聲音足以震懾我們心中最劇烈的沖動。他向我們大聲疾呼:我們不過是無數(shù)生命中的一員,決不高人一等;如果我們如此妄自尊大,必將受到人們的仇視、憎恨和詛咒。只有他才能讓我們明白自己以及一己的私利的確是微不足道,而且只有用公正的旁觀者的眼光才能糾正自私心理自發(fā)的歪曲。他向我們指出:慷慨的行為是合乎情理的,而違反正義的行為則是丑惡的;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犧牲自己最大的利益是正確的,為了自己得到最大的好處而使他人受到哪怕是最小的傷害,也是丑惡的。很多時候,不是對鄰人的愛,也不是對人類的愛推動我們按照神性的美德去行動。那往往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更強烈的愛,一種更有力的感情;一種對光榮和崇高的愛,對偉大和尊嚴的愛,對自己本性中優(yōu)點的愛。
當我們的行為能夠決定他人的幸?;虿恍視r,我們不敢聽從自私心理的指使,把個人的利益放在大家的利益之上。內心那個人馬上提醒我們:過于看重自己而輕視別人,理所當然會招來他人的蔑視和憤慨。大德之士不會聽命于這種情感。每一個優(yōu)秀的軍人對此都深有體會,他知道,如果戰(zhàn)友們認為他會在危險面前退縮,或在需要他盡軍人天職、為國捐軀時躊躇不前,就會向他投來輕蔑的目光。
29 個人與他人
個人決不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人更重要,即使自己的利益可能遠遠大于對他人的損害,也不能為了私利而損害他人。窮人也決不應該詐騙和偷竊富人,即使贓物給窮人帶來的好處比富人丟失東西的損失更大。在這些時刻,內心的那個人也會馬上提醒他:他并不比他的鄰居更重要,而且他的私心會理所當然的招來人們的蔑視和憤怒,以及必然會隨之而來的懲罰因為他違背了人類社會的全部安全與和平所賴以建立的神圣法則。正直的人通常害怕的是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內心的恥辱,是自己心靈上永遠無法磨滅的污點,而不是無辜遭受外部的重大災難。那條偉大的斯多噶主義的格言所表達的真理根植于他心中:對一個人來說,用不正當?shù)氖侄螉Z取另一個人的東西,或將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他人的損失之上,要比由于肉體或外界原因造成的死亡、貧窮、痛苦和所有的不幸,更加違背他的天性。
如果別人的幸福和不幸并不取決于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的利益和他們的利益毫無關系,更談不上沖突,我們并不總是覺得有必要壓抑自己那與生俱來的、也許是不合適的自私心理以及對他人的冷漠態(tài)度。常規(guī)教育讓我們在所有重大的場合按照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某種公平原則行事,甚至平時的世界貿易也能調整我們道義上的積極原則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但是,據說只有極為雕琢、精致的教育和嚴謹、深奧的哲學,才能糾正我們消極感情中的偏差。
試圖向我們講授這一最難理解的道德課程的有兩類哲學家。一類哲學家試圖增強我們對他人利益的關心,另一類哲學家試圖減少我們對自身利益的牽掛。前者讓我們像天生關心自己一樣去關心別人,后者讓我們像天生漠視別人一樣去漠視自己。也許兩者的教義都遠遠超出了自然合適的正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