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宏軍
?。?52470,河南登封市,地方志辦公室)
武則天中岳封禪,在嵩山的歷史上史無前例,不僅把嵩山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封禪史上的許多第一。這些都反映了武則天的膽識、抱負和創(chuàng)新精神。武則天于久視元年(700)所投的金簡,釋義很多,但其真正的含義,則是值得人們深入研究和探索的。
一、武則天封禪中岳嵩山
關于封禪之禮,《史記·封禪書》正義說:"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秦漢時期封禪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和東漢光武帝三人。他們統(tǒng)治的時代有三個共同點:一是國家一統(tǒng),二是國家強盛,三是帝王本人雄才大略。這三點大體上是帝王封禪的必備條件。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短暫統(tǒng)一外,一直都是南北割據(jù),國家分裂,五岳處于南北兩地。隋朝一統(tǒng)天下之后,朝廷上下醞釀著封禪。開皇十四年(594),晉王楊廣率眾臣固請封禪泰山。雖然隋文帝比不上雄才大略的秦皇、漢武,但其它兩個條件大體具備。但文帝沒敢封禪,第二年(595)東巡至兗州,"遂于太山之下為壇設祭,如南郊之禮,竟不升山而還"。(《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
唐朝建立之后,對祭祀封禪也是比較重視的。高祖和太宗時即制訂了五岳、四瀆等常年祭祀禮制:"五岳、四鎮(zhèn)、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中岳嵩山,于洛州。"(《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貞觀六年(632),眾臣請求封禪,被太宗以"至敬不壇"(《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為由拒絕。貞觀十五年,太宗下詔封禪,為此,專程從長安來到洛陽,"會有彗星之變,乃下詔罷其事"。(《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
高宗即位后,公卿數(shù)次請求封禪,"則天既立為皇后,又密贊之"。(《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于是乾封元年(666),高宗赴泰山封禪。這次封禪能夠成行,武則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來年后,另一個封禪計劃在武則天心中醞釀。儀鳳元年(676),"天后勸上封中岳";二月癸巳,高宗"詔以今冬有事于嵩山"。(《資治通鑒》卷二百〇二,儀鳳元年條)此前的封禪地點都是泰山。但在武則天看來,封禪既然是向天神地祇匯報治理國家取得成功,五岳的地位應當是相同的,都具備封禪條件。"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應該是受到武則天的影響。事實上,武則天只希望封禪中岳,這從她稱帝后從不提封禪其它四岳,可以得到證明。
儀鳳元年二月封禪中岳的決定,后來因為吐蕃犯塞,被迫取消。調露元年(679)七月,高宗又下下詔冬至封禪嵩山,因突厥反叛而取消。第三次決定封中岳,準備工作比前兩次更加充分?!杜f唐書·禮儀志三》記載:"至永淳元年(682),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崇(嵩)陽縣。其七月,敕其所造奉天宮。二年正月,駕幸奉天宮。至七月,下詔將以其年十一月封禪于嵩岳。詔國子司業(yè)李行偉、考公員外郎賈大隱、太常博士韋叔夏、裴守貞、輔抱素等詳定儀注。"(《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同前兩次一樣,這次封禪最終告吹,因為高宗病情加重。第二年,高宗駕崩,封禪中岳愿望始終未能實現(xiàn),實際上也是武則天主導的封禪中岳大典的計劃沒有實現(xiàn)。
在高宗去世后,武則天臨朝稱制,仍然想著封中岳。但此時武則天封中岳,可不是乾封時隨從高宗封泰山時的"亞獻"身份,而是要以"天子"的身份封天禪地。武則天為封中岳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垂拱四年(688),當唐同泰獻上詭稱在洛水中發(fā)現(xiàn)的上面寫有"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文字的瑞石時,武則天不僅封洛水,亦封中岳:"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因改嵩山為神岳,授太師、使持節(jié)、神岳大都督、天中王,禁斷芻牧。"(《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中岳提升到"神岳"的地位后,更具備了封禪條件。武則天稱帝后,決定正式封中岳。證圣元年(695),她宣布"將有事于嵩山,先遣使致祭以祈福助,下制,號嵩山為神岳,尊岳神為天中王,夫人為靈妃。嵩山舊有夏啟及啟母、少室阿姨神廟,咸令預祈祭"。(《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這次封中岳神的夫人為"靈妃",此前,不曾見到五岳神中有哪個岳神夫人被帝王封為"妃"。武則天封"靈妃",意在提高女性的地位,為其封禪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啟母和少室阿姨本是夏啟之母和啟母之妹,武則天派人專程祭祀她們,表明上古之時就有值得人們贊揚的"偉夫人"。當然這里暗指武則天同樣是"偉夫人",具備封禪的資格。事實上,武則天歌頌啟母早就開始了,永淳元年(682)即命崔融撰《啟母廟碑》,又命楊炯撰《少姨廟碑》,崔、楊二人高度她們?yōu)?quot;神女"。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武則天率領文武百官浩浩蕩蕩開赴嵩山,舉行了中岳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封禪大典。《舊唐書·禮儀志三》記載:"至天冊萬歲二年(696)臘月甲申,親行登封之禮。禮畢,便大赦,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粵三日丁亥,禪于少室山。又二日己丑,御朝覲壇朝群臣,咸如乾封[泰山封禪]之儀。則天以封禪日為嵩岳神祇所佑,遂尊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皇帝,靈妃為天中皇后,夏后啟為齊圣皇帝;封啟母神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神為金闕夫人;王子晉為升仙太子,別為立廟。登封壇南有槲樹,大赦日于其杪置金雞樹。則天自制《升中述志碑》,樹于壇之丙地。"(《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
武則天封禪中岳,突破了泰山為唯一封禪之地的舊制,使嵩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座舉行過封禪大典的神岳。武則天封中岳神為"神岳天中皇帝",這在五岳中是第一個被封為"帝"的岳神,從而確定了其五岳之尊的地位。而其余四岳,則均是在北宋時才被加上"帝"號的。武則天封岳神夫人為"天中皇后"、啟母為"玉京太后"、少室阿姨為"金闕夫人",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武則天封了這三位女性,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一個大膽的突破。
武則天封禪中岳,不僅對所封之"神"及人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在對地名和年號的變更上,也說明了其"革命"性的一面。"登封"一詞的原意,"登"指登泰山,"封"指封禪,同時也指所設的"登封壇"。武則天把"登封"這個詞用到年號和地名上,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將"嵩陽號"改為"登封縣",將"陽城縣"改名為"告成縣",以示其"登封"中岳,大功"告成"。
武則天一生最鐘愛的山岳當屬中岳嵩山。她不僅在嵩山進行了封禪大典,而且8次至嵩山。除調露元年(680)二月、永淳二年(683)正月、永淳二年(683)十月三度隨高宗巡幸中岳外,以帝王身份幸中岳有五次:一為萬歲登封元年(696)封禪中岳,其它四次為圣歷二年(699)二月、圣歷三年正月、圣歷三年四月、大足元年(699)五月。
二、少室山下之壇是禪祭壇還是封祀壇
武則天在封禪中岳時設置了三個壇,登封壇今存遺跡,禪祭壇今存,朝覲壇已毀。三壇的形制,應該是武則天取法于高宗永淳時封中岳的禮制而制定。不過永淳時所議立的是四個壇,除了這三個,還有封祀壇。但從《舊唐書》及地方志所載來看,武則天只立了上述三壇,不見封祀壇,抑或是文獻失載?!杜f唐書·禮儀志三》記載三壇的形態(tài)說:"登封壇,圓徑五丈,高九尺。四出陛,為一壝,飾以五色,準封祀。禪祭壇,上飾以金,四面依方色,為八角方壇,再成,高一丈二尺,每等高四尺。壇上方十六步,每等廣四步,設八陛。其上壇陛皆廣八尺,中等陛皆廣一丈,下等陛皆廣一丈二尺。為三重壝之大小,準封祀。……朝覲壇,于行宮之前為壇。宮方三分。壝二,在南。壇方二十四丈,高九尺,南面兩陛,馀三面各一陛。"(《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
登封壇高九尺,徑五丈,是表示皇帝的"九五之尊"。武則天在嵩山所設的三壇里面有一個問題,就是關于禪祭壇。少室山下的禪祭壇前有梁王武三思撰的《大周封祀壇碑》,額刻"大周封祀壇碑"。據(jù)此,明代傅梅《嵩書》、清代乾隆丁未本《登封縣志》,皆稱其為"封祀壇"。但從現(xiàn)存的壇看,其高僅3米余,與《舊唐書》所載"封祀壇……高二丈四尺"(《舊唐書》卷二十三《禮儀志三》)相差甚遠。傅梅說自己觀察到該壇"筑土為之,頂圓座方,其大逾畝"。([明]傅梅《嵩書》卷三《卜營篇》。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傅梅言其底座是方形的,符合禪祭壇"八角方壇"的形制,而上部則是由于雨水把封土的四角沖掉,看起來呈圓型。再者,上引《舊唐書·禮儀志三》對于武則天封禪嵩山記載得很明白,"三日丁亥,禪于少室山"。再從梁王武三思所撰的《大周封祀壇碑》內容看,不是說這個壇就是封祀壇,而是總結武則天封天、禪地的功績。因此,登封市區(qū)少室山下的壇應為"禪祭壇",而不是"封祀壇"。
三、武則天金簡再考
在武則天封禪嵩山后的圣歷三年(699)四月至久視元年(699)七月,武則天命胡超所在嵩山所投的"金簡",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并被奉為國寶。
在圣歷三年(699)正月,武三思為厭居深宮的武則天在嵩山石淙河造三陽宮,供武則天居住。是年四月,武則天往石淙避暑。夏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停金輪等尊號,大酺五日"。(《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本紀》)為慶賀這次病愈,武則天在三陽宮大宴群臣,興奮之余,創(chuàng)作《夏日游石淙詩》七言長句一首,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內史狄仁杰等16位隨臣各賦一首同樣體裁的侍游應制詩,刻于石淙崖壁,至今尚存。武則天居住在石淙時的七月,因有病,命使臣胡超到嵩山投下了賜福除病的"金簡",其文云:"上言大周圀(按:'國'字,武周字)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按:'月'字原作武周字)甲申朔七日(按:'日'字原作武周字)甲寅,小使臣(按:'臣'字原作武周字)胡超稽首再拜,謹奏。"(《嵩書》卷十三《韻始篇》)胡超所投的金簡,按字面意思理解是"武曌除罪金簡",這一說法已經(jīng)被各界所認可,不過筆者認為應該另作解釋。
金簡上的"三官",當然就是道教所說的"天官"、"地官"、"水官";"九府"即九座洞府,泛指各類道家神仙。道教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說法。那么武則天為何求三官呢?《三國志》卷八《張魯傳》裴松之注引《典略》云:"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這是東漢末年道教的五斗米教派治療疾病的辦法。按照"三官手書"之制,投簡應該是三通,一投于山,一埋于地,一沉于水。
武則天時期的張鷟說:"周圣歷(698-700)年中,洪州(治今江西南昌市)有胡超僧出家學道,隱白鶴山,微有法術,自云數(shù)百歲。則天使合長生藥,所費巨萬,三年乃成。自進藥于三陽宮,則天服之,以為神妙,望欲彭祖同壽,改元為久視元年(700)。"([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五)董理先生在《武則天除罪金簡考釋》一文中,論證"投簡之人胡(惠)超的真實身份乃為道士"(載《武則天與嵩山》,中華書局,2003年),筆者認為甚是。除董理先生所列依據(jù)外,筆者以為還有兩個理由說明胡超應為道士或道教信徒。其一,胡超為武則天煉丹藥,這是道家所為,佛教并不煉丹。其次,如果說胡超是一個僧人或佛教徒,其為武則天祈福也好,除罪也好,應該去佛教寺院,而不是投之于山上。再者"三官九府"顯然是道教的神仙,而非佛教神仙。因此,胡超為道教信徒無疑。在確定了胡超為道教信徒之后,他投三通金簡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因為道教徒很明白"三官手書"乃祛病之法。因此筆者進一步推論,武則天命胡超投金簡,乃是"禱病之法",投于山上者,應當是一通"祈福"金簡,即通過天官的"賜福",使其病愈。同時,還應有投于地的"除罪"和沉于水的"解厄"金簡各一通,而埋于地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除罪金簡"。這樣完整做下來,才符合"三通"的儀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武則天中岳封禪,謂其史無前例,是因為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的許多第一。其一,改變了歷史上封禪地只有泰山的歷史,使封禪之地變?yōu)樘?、嵩二岳。其二,開創(chuàng)了女皇封禪的歷史,打破了男性帝王獨霸封禪壇的局面。其三,武則天封禪時封中岳神為天中皇帝,開創(chuàng)了封五岳神為"帝"的先河。其四,武則天一生8次巡祭中岳并封禪,創(chuàng)下了一個帝王一生至中岳之最。其五,武則天巡游嵩山時所投的金簡,成為目前唯一發(fā)現(xiàn)的帝王金簡。其六,年已72歲的女皇親登嵩山絕頂封禪,創(chuàng)下了帝王升中封禪年齡之最。其七,武則天封禪時封岳神夫人為天中皇后,封啟母及少室阿姨為神,屬于首創(chuàng)。另外,少室山下今存的壇,當是禪祭壇而非封祀壇;今存的武則天金簡應是祛病的祈福金簡,而不是"除罪金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