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珉考釋

洛陽棲霞宮村出土唐代經(jīng)幢初探

洛陽隋唐研究(第二輯) 作者:郭紹林 主編


  王支援 田國杰 趙振華

  2006年6月,位于洛陽市南郊的洛龍區(qū)安樂鎮(zhèn)改建聶西路(聶灣村至西石壩村),以便利當?shù)亟煌?。路?jīng)棲霞宮村,穿村而過。29日上午,《洛陽晚報》記者陳運團外出采訪,在村中路邊意外發(fā)現(xiàn)一個剝蝕嚴重的八棱石柱,上面有字,以為古物,遂迅速向市文物部門反映,這件唐代經(jīng)幢即由洛陽民俗博物館收藏保存。據(jù)棲霞宮村73歲的肖長明老人回憶,建國前,這里有一座小廟叫觀音堂,石柱就立在廟堂前,柱上有傘樣的雕花石頂蓋。后來廟毀了,推倒柱子埋于地下,最近工人用機械開掘道路邊溝時,偶然挖出。當時頂蓋未埋藏,棄置于路邊,三四年前丟失。經(jīng)文物工作者多方尋訪,當年7月中旬在安樂鎮(zhèn)茹凹村一楊姓村民家找到頂蓋,予以征集,運回洛陽民俗博物館,幢蓋合為一體。

  一、經(jīng)幢與文字

  經(jīng)幢呈上細下粗的八棱柱體,身高1.41米,邊長0.24米,底面對角長0.54米,柱頂中心有凸榫。圓形幢頂寶蓋高0.24米,通徑0.7米,有凹卯與幢頂榫頭連接吻合。蓋周身雕飾帷幔。由于經(jīng)幢長期豎立于地面,上部暴露于風雨中,鐫刻文字已剝蝕脫落殆盡。下部埋于土中,部分文字得以保全。經(jīng)初步考察,8面經(jīng)幢之2面似無字,6面有字,每面7行,行字多寡不等。為便于識讀與研究,將經(jīng)幢殘卷依行辨識、厘定,標點,取消原石空格。錄文中的"……"表示本行無字、本行上部連續(xù)毀壞或模糊之字、本行中難以計數(shù)的殘缺模糊之字??勺R字間之"囗",為損壞或難以識別之單字。為方便討論,每行殘字前冠以基數(shù),小數(shù)點前為經(jīng)幢的面數(shù),點后為每面的行數(shù)。此將6面可辨識之文字書錄于下:

1.1……天帝門囗囗囗囗囗多。開喉誦七遍。
1.2……
1.3……持上生咒。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下著囗囗。無數(shù)殑伽沙不可數(shù)。鬼
1.4……塞優(yōu)婆夷男子女人行菩薩
1.5……卒也……多底南三藐三沒馱俱低喃唵枳娘曩嚩
1.6……頂上擊囗囗聞者所有阿鼻地獄等罪皆
1.7……
2.1……
2.2……也。囗宇崇麗,虛廊環(huán)繞。天寶六載正月
2.3……人逍囗之囗。禪堂繪素萬菩薩之貌,周廊彩畫,
2.4……東囗之教囗囗囗囗請大辯先師居此院。開
2.5……大師囗嵩山而來都城,時號為山門和上也。貞
2.6……澄囗囗囗囗囗塔豐碑,峨峨雙對。三年夏四
2.7……河之泉源也。大師開化之歲,信心
3.1……本施之意遂令存之。今乃慮以炎涼,歲久后不委于
3.2……大師遺囑囗書兼老宿綱維徒眾連署名諱,刻于茲石。
3.3……舍親故囗尚書囗十四娘子布施,永充院中普通供養(yǎng),具有契驗。懺
3.4……中供養(yǎng)。社地契貳拾肆紙,共柒頃貳拾捌畝。鄭全施三
3.5……紙,囗囗囗驗共陸紙,河灘荒地□驗共柒紙。魏仙地契兩紙,李混地契
3.6……菜囗囗囗囗囗囗共拾壹紙。菩薩堂供養(yǎng)物等,及當院受用一切家具什
3.7……造囗永世,繼轉(zhuǎn)法輪。普通供養(yǎng),除緣身所著
4.1……障礙。子弟等囗本囗知意志??钟胁?/div>
4.2……一日老病。比丘澄沼白
4.3……
4.4……老宿□□,老宿法暠
4.5……老宿□□等伍拾捌人
4.6……牒。三川鄉(xiāng)囗囗村囗閬州司功參軍鄭全布施
4.7……是囗囗囗囗張囗書囗乞與鄭全親十四娘子
5.1……中永充普通供養(yǎng)。謹連
5.2……切責同者牒知者,故牒。
5.3……
5.4……畝。囗囗囗牒得□汝州郟城縣主簿云損家人小奴
5.5……私契??仲I人無憑,請給公驗者,準狀??蓖?/div>
5.6……
5.7……乃至大師寂后,主張院事兼創(chuàng)
6.1……先師兼□院舍,修建莊園,共成塔廟,則
6.2……終之功也。
6.3……九月一日滅囗囗囗。于龍門天竺寺東門外之左,蘇
6.4……日遷化,建塔于嵩岳寺之巽崗也。
6.5……東門外直北之原。繼傳法人溫雅,至元和五年九月下
6.6……亙禪師囗囗于本院,至六年正月三日遷化矣。
6.7……清河囗囗囗囗囗囗

 

  二、幢文蠡測

  第1面2行和7行無字。1行,概是所刻經(jīng)咒題目。"開喉誦七遍",要求大聲念誦七遍經(jīng)文。

  3行,謂誦持《上生經(jīng)》。"殑伽",梵文的音譯。古印度河名,即今恒河,大河兩岸多細沙,佛說法時,每以恒河之細沙喻最多之數(shù)。《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五十六云:"恒沙不可數(shù)。"《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五百七十五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殑伽沙等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shù)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zhuǎn)未轉(zhuǎn)無上法輪。"4行,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梵語音譯,分別指在家中奉佛的男女居士。《魏書·釋老志》云:"俗人之信憑道法者,男曰優(yōu)婆塞,女曰優(yōu)婆夷。"句謂諸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道,以成菩薩道。

  5行為陀羅尼經(jīng)咒中的句子,音譯而字或不同?!洞笳滦薮蟛亟?jīng)》第20冊,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譯《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jīng)》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名稱大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并諸菩薩,及諸天龍八部前后圍繞。愍念未來薄福惡業(yè)眾生,即入準提三摩地,說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曰:'娜莫颯多南(引)三藐三沒馱(引)俱(引)胝南(引)怛你也(二合)他(引)唵者禮主禮準泥娑嚩(二合引)賀(引)。'若有修真言之行出家在家菩薩,誦持此陀羅尼滿九十萬遍,無量劫造十惡四重五無間罪,悉皆消滅;所生之處,常遇諸佛菩薩;豐饒財寶,常得出家。"古來有諸多靈驗,禪宗亦用之。

  6行,阿鼻地獄,為佛教傳說中八大地獄中最下、最苦之處。阿鼻,梵語的譯音,意譯"無間",即痛苦無有間斷之意?!斗鹫f佛名經(jīng)》卷十一云:"所有報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獄。"本行殘句謂聽聞須彌山的鐘鼓消除一切業(yè)障。

  經(jīng)幢以此面為開篇。大意為凡僧尼、善信須誦經(jīng)行道以消除業(yè)障修成正果。

  2面1行殘泐無字。2行3行的禪堂,猶禪房、僧堂,佛徒打坐習靜之所。繪素,即繪畫。萬菩薩,佛說法時眾集萬、百萬、或千萬、無量億萬菩薩圍繞聽講?!短綇V記》卷三百九十七《麥積山》條云:"將及絕頂,有萬菩薩堂,鑿石而成。廣若今之大殿。其雕梁畫栱,繡棟云楣,并就石而成。萬軀菩薩,列于一堂。"(《太平廣記》第8冊第3181頁,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保留于今(133窟,又稱"萬佛堂"),可見為當時寺院壁畫雕塑的內(nèi)容之一。兩行大意為敘述寺院殿宇軒昂彩麗,長廊回環(huán)抱繞。太平盛世下的民眾持續(xù)狂熱佛教信仰,天寶六載(747),寺院禪堂墻壁圖繪萬菩薩之像,周廊彩繪壁畫。唐代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記載,寺院塔廟以飾彩繪佛教故事壁畫為風習,吸引喜愛繪畫藝術(shù)的民眾以廣宣傳。影響大的寺觀多延聘藝壇名家執(zhí)筆,為洛陽創(chuàng)作了很多富有個性和影響力的壁畫,聲名遠播。

  石幢所記是圣善寺。在東都的佛教叢林中,圣善寺是由皇家所建唐代東都禪宗教派寺院,中宗于神龍元年(705)再登皇位后,為生母武則天資福,報先慈之深恩,寄思念之長緒而建于城內(nèi)章善坊。規(guī)模雄峻,地位獨特,高僧住持,信眾匯聚,影響深遠。報慈木閣(塔)更以雄偉高峻之體量而引人向往登臨。寺中也有一些知名佛教藝術(shù)品。玄宗朝秘書少監(jiān)駙馬都尉滎陽鄭萬鈞,"書成草圣,乃揮灑手翰,鐫刻《心經(jīng)》,樹圣善之寶坊"。(《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五,張說《石刻般若心經(jīng)序》,第2冊第1002頁)"圣善、敬愛(寺)亦有古畫。圣善木塔院多鄭廣文(玄宗時廣文博士鄭虔)畫并書。"(《太平廣記》卷二百一十二,《畫三·吳道玄》,第5冊第1623、1624頁)楊凝式(873-954)歷仕五代朝廷,官至太子太保,長于詩歌,更精書法。寓居洛陽,好游覽寺觀,畫壁題記殆遍。后晉天福四年(939),時67歲,作《洛陽風景四絕句》詩,"真跡今在西都唐故大圣善寺勝果院東壁,字畫尚完,亦有石刻。書側(cè)有畫像,亦當時畫"。([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光盤第317盤第3572號,第2冊第46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圣善寺至此已經(jīng)歷230余年。

  據(jù)西安碑林藏貞元八年(792)《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堅禪師碑》記載,慧堅禪師為禪宗七祖神會"付以心要"之嫡傳。宗室嗣虢王李巨,"慕禪師之道,展門人之敬,乃奏請住圣善寺",于東都弘揚南宗法門。"屬幽陵肇亂,伊川為戎憑凌,我王城蕩爇,我佛剎高閣隨(隳)于煙焰,修廊倏為煨燼。"(《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堅禪師碑》,李域錚等編《西安碑林書法藝術(shù)》第134頁,西安: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3年。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全唐文補遺》第四輯第10-11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據(jù)此可知,回紇兵協(xié)助唐軍平定安史之亂,借收復洛陽之機,燒殺搶掠,焚毀圣善寺高閣長廊,這時,慧堅去了長安。

  4行5行推出該寺的一位住持大辯,言其來自嵩山。山門和尚見于有限的文獻記載,其生平目前知之甚少。大歷初(766),洛陽當安史之亂孽火之后,寺塔皆為丘墟。河南尹張延賞"迎致嵩山沙門澄沼,修建大圣善寺。沼行為禪宗,德為帝師,化滅,詔謚大辯,即東山第十祖也"。(《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張彥遠《三祖大師碑陰記》,第4冊第3669頁)即本幢4面2行的"比丘澄沼"。

  據(jù)佛教歷史,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惠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大師在蘄州東山開法。時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嶺南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揚化。其后神秀門人普寂者,立秀為第六祖,而自稱七祖。其所得法雖一,而開導發(fā)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非禪宗本有南北之號也。"([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薦福弘辯禪師》,第22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囿于材料,目前還難以確定澄沼為南北何祖嫡傳,依澄沼所處年代看,其時南宗頓教禪法由神會初行于北方。有人認為"可以確定張延賞迎請來主持修復工作的澄沼就是北宗禪師"。(簡宗修:《白居易集中的北宗文獻與北宗禪師》,臺灣《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第222頁)近年洛陽新出建中三年(782)葬于龍門西山的《比丘尼志弘墓志》,記其于老年出家,"遂于東都圣善寺,詣山門澄沼禪師問道"。(趙振華:《洛陽新出比丘尼墓志與唐代東都圣善寺》,《中國禪學》第5卷,2007年)已往洛陽出土貞元十七年(801)葬于龍門山西原的《唐故秦州上邽縣令豆盧府君夫人魏氏墓志》,說她出身于官宦之家,年12嫁于豆盧府君,22喪夫,34喪父,43喪母。魏氏"嗟人生如夢幻,欻然自悟,歸信釋門,齋戒不虧卌余載。頃曾授指趣心地于圣善寺大辯禪師。先登有學之源,少證無言之果"。(洛陽古代藝術(shù)館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洛陽卷》第12冊第165頁,《唐故秦州上邽縣令豆盧府君夫人魏氏墓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居士魏氏卒年71,比志弘小9歲,是先后聞道于澄沼禪師者。洛陽古代藝術(shù)館藏《唐故天女寺尼勝藏律師墳所尊勝幢記》云:"律師法名勝藏,……問禪要于圣善山門院大辯先師。……及歲滿,具戒于圣善嚴持院凝大師律下。"比丘尼勝藏謝世于元和七年(812)十二月一日。澄沼以修葺圣善寺而樹勛禪林,住持寺院約二三十年。寂滅后得皇帝詔謚,由弟子奉為東山十祖,是禪宗嗣法高僧,有崇高之宗教地位,惜無傳略。

  5行末字"貞",可能是"貞元"年號的首字,澄沼約示寂于貞元年間。6行大概是說澄沼滅度后,門人為之施建高峻的靈塔墓碑。7行的"開化"為佛教術(shù)語,澄沼教人開蒙化惡,約與修寺同時。

  3面1行2行大意謂,澄沼大師開化后,徒眾頻繁施舍,各有其本意與用途,寺院照納。因擔心歲月既久,恐有遺失私有等差舛意外。臨終遺囑,將施舍的財產(chǎn)和關(guān)聯(lián)的老宿(釋道中年老而有德行者)、綱維(負責領(lǐng)導、維持寺院諸事之職僧,指寺主、上座、維那)、徒眾(成群的弟子)的名諱刻于石幢,以志長久。

  4行至7行主要記錄男女善信姓名及其施舍土地畝數(shù)和地契的份數(shù)。我們可由元代信眾買田捐寺的故事觀其古今一致的心路歷程:"盱江城中有善男子名曰龔有富,與妻陳氏妙靜,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詣大景德寺僧伽塔廟,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愿買稻田布施常住,供養(yǎng)十方三寶,結(jié)緣福德,使過去見在悉得安穩(wěn)快樂。'作是念已,有富命終。妻子眷屬,持田及劵,授比丘可仁。"高僧為之說法,舍田受田僧俗眷屬,皆大歡喜。([元]程鉅夫:《雪樓集》卷十二《龔氏舍田記》,《四庫全書》第415盤第4563號,第6冊第46頁)4行的"社地契貳拾肆紙,共柒頃貳拾捌畝",引入注意。邑社為信仰佛教的農(nóng)村基層地方組織,將社團的大量土地捐獻給寺院。一般說來,廣占土地是唐代寺院經(jīng)濟發(fā)達的表象之一。田地由下層僧侶、奴婢等耕種,或由為逃租稅徭役而將田產(chǎn)寄于寺院的農(nóng)民耕種。

  本面談到信眾施捐財物于寺,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為供養(yǎng)。文內(nèi)的"普通供養(yǎng)"是什么意思呢?凡獻物法皆表其名,日僧光宗《溪嵐拾葉集》卷六十九談到"普通供養(yǎng)"和"普供養(yǎng)"的區(qū)別,說"普通供養(yǎng)"指的是"四面供物",舉行儀式時要"四反誦",而"普供養(yǎng)"指的是"自他共周遍法界供",二者"廣略不同"。([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2410經(jīng),第76冊第736頁,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1990年)

  4面記錄寺院58位老宿姓名,惜多脫落,惟法暠可識,且見于文獻,年代亦相當。大歷十二年(777),釋普愿"詣嵩山會善寺暠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之學"。([宋]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一《唐池州南泉院普愿傳》,第25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5面1行2行殘文謂澄沼遺囑將徒眾施予寺院的財產(chǎn)以及財產(chǎn)使用等事情刻于石幢,寺院即以公文"牒"的形式遍告周知,刻石使后人尊奉有據(jù)。

  4行所謂"郟城縣主簿云損家人小奴",即官員云損的私家奴仆。5行系指可以如同牲畜價賣的奴婢。"公驗",官府開具的證件,"勘同"指勘合符契、憑驗?!短坡墒枳h》卷六《名例》說:"奴婢賤人,律比畜產(chǎn)";卷二十六《雜律》說:"買奴婢、馬牛駝騾驢等,依令并立市券。"([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第132頁、50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唐代奴婢是社會地位最卑微的群體,等同牛馬之類的畜牲,買賣奴婢,官府給文書,作為其賤民的身份證明。幢文將田畝與奴仆都列入善信捐舍的財物。唐代寺院的僧伽組織體系等級森嚴,打著眾生平等的旗幟勞役隸屬賤籍的奴仆,可見其自相矛盾與虛偽。

  6面縷敘澄沼禪師滅度后的繼傳法人承嗣秩序,文字斷續(xù),不可考繹。某師于某年九月一日圓寂,瘞埋于龍門天竺寺外;某師于某年月日遷化,建身塔于嵩岳寺之側(cè)。某師于某年順世,葬某寺"東門外直北之原"。溫雅歸真于元和五年(810)九月某日。亙禪師于六年正月三日歸寂。在城市中居住生活的人亡故后都要葬于城外,故圣善寺僧寂化后,多以大寺名剎林立山水林泉絕佳的龍門山域為建塔幢的首選。

  嵩岳寺,位于河南登封市北之嵩山南麓。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原為宣武帝的離宮,正光元年(520)改為閑居寺,并增建殿宇。隋文帝仁壽元年(601),改名嵩岳寺。唐高宗與武則天亦曾以此為離宮。唐以后,寺漸衰落,明清之際寺院規(guī)模已不大了。如今塔院只是原嵩岳寺的一個部分。唐代嵩山是北宗禪的中心,嵩岳寺是其揚法道場,禪師圓寂后多葬于此。4行言某僧終于圣善寺,而返葬于嵩岳寺之巽崗?!吨芤?middot;系辭》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別為乾、巽、坎、艮、坤、震、離、兌,并且代表方位,其中巽代表西南。即立塔嵩岳寺西南的高坡。

  經(jīng)幢所載的天竺寺,唐代龍門十寺之一,位于洛南龍門西山北端。原為北天竺迦濕蜜羅國僧人寶思惟建造。寶思惟于武周長壽二年(693)到達洛陽,敕于天宮寺安置,翻譯佛經(jīng)。景云二年(711)于龍門東山北麓筑寺,制度皆依天竺,故名天竺寺,其門徒與學侶同居該寺。開元九年(721)終于寺,僧徒為其建靈塔一座。(《文苑英華》卷八百五十六,蘇颋《唐河南龍門天竺寺碑》,《四庫全書》第429盤第4987號,第250冊第33頁)第二年,一場洪水毀掉了天竺寺。安史之亂后,代宗于龍門西山再立天竺寺,位于今伊闕西北2公里的寺溝村。(溫玉成:《唐代龍門十寺考察》第6節(jié)天竺寺,載《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二卷第226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三、余論

  神龍元年(705)正月,82歲的武則天病重,傳位于其子中宗,中宗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則天薨?!短茣氛f,圣善寺在章善坊,"神龍元年二月,立為中興寺",時在中宗再御龍榻之初,為己之中興而建寺紀念。其母去世后,神龍"二年,中宗為武太后追福,改為圣善寺。寺內(nèi)報慈閣,中宗為武后所立"。(《唐會要》卷四十八《議釋教下》,第848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詩·凱風》曰"母氏圣善",意為母親圣明而善良。故中宗云:"朕承天宰物,光宅中區(qū),嗣祖宗之丕基,承圣善之洪業(yè)"(《全唐文》卷十七,唐中宗《答張景源〈請改中興寺〉敕》,第1冊第8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則寺為懷念母后而改名,取"母氏圣善"之義。

  中唐時期封建朝廷依然大力支持佛教。由殘存文字推測幢文大意,是皇家圣善寺的歷史大事記。主要頌揚高僧澄沼下嵩山赴東京籌資建寺,開化群氓,造福一方的事跡。興修毀于兵火的寺院難度大,歷時久,以營造佛像寺塔等為機緣而結(jié)成的信仰團體將大量土地資助寺院,邑社的群眾支持,使佛教信仰更為普遍。家在洛陽的閬州司功參軍鄭全、汝州郟城縣主簿云損等地方低級官吏,和本地居民等信徒,捐獻田地等財物,永充供養(yǎng),而使佛事愈盛,這都體現(xiàn)禪師的號召力與親和力,所積累的事跡功德亦非他僧可以比肩,故著筆墨最多。其后屢述寺院各代傳法僧人住持年代與卒葬地域。

  考察幢文的3個年號:玄宗天寶(742-755)、德宗貞元(785-804)和憲宗元和(806-820),可知記載了盛唐中唐時期的寺院歷史。由此推測經(jīng)幢立于武宗"會昌法難"(會昌五年,845)之前,即尚未在全國禁滅佛法的時候。經(jīng)幢文字多漫漶不辨,所余字約為原幢的1/3?,F(xiàn)存文字布局規(guī)整,雕刻精致,以楷體為主,間以行書,端嚴勁秀,當出于名家高手。

  棲霞宮村坐落于洛陽市洛龍區(qū)安樂鎮(zhèn)東南,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所作《唐洛陽城實測圖》(棲霞宮村實測圖作夏工村)和《唐洛陽東都坊里復原示意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隋唐東都城址的勘查和發(fā)掘續(xù)記》,圖八,唐洛陽城實測圖;圖一○,唐洛陽東都坊里復原示意圖?!犊脊拧?978年第6期第367頁、373頁),經(jīng)幢出土的位置在唐洛陽城內(nèi)的修善坊,其南毗鄰永豐坊。而文獻記載圣善寺在章善坊,位于修善坊之東,其間還隔著嘉善坊。唐代每坊寬約500至550米,則經(jīng)幢出土地點與章善坊東西相距約1000米。我們推測唐以后的某個歷史時期,當?shù)孛癖姙楸Wo佛教法物,將反映宗教精神的經(jīng)幢從圣善寺遺址西遷,樹立于棲霞宮村觀音堂。

  王支援,男,河南信陽市人,洛陽民俗博物館副研究員。

  田國杰,男,河南洛陽市人,洛陽民俗博物館館員?! ?/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