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的著作權(quán)問題,基本上限定在原作的全篇和完整句子的范圍內(nèi),不允許他人隨意占有和改動。當時沒有關于著作權(quán)的立法,為了解決著作權(quán)糾紛,人們有時會想到找上級裁決,這類似于訴訟,但通常是由當事人自行解決的。著作權(quán)方面的漏洞,滋長了文人的齷齪行徑,以至于剽竊公行,招搖撞騙。著作權(quán)現(xiàn)象除了侵害作者權(quán)益者以外,亦有來自相反方向,對假托作者錦上添花的,只要質(zhì)量不錯,被假托者不至于大動肝火。
唐代同我國歷史上的其它時期一樣,沒有關于著作權(quán)的立法,但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保護自己作品的領有權(quán)和改編權(quán),可以稱之為著作權(quán)現(xiàn)象。
中唐詩僧皎然在《詩式》中指出:"偷語最為鈍賊。"他認為所以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沒有相應的法律保障。西漢初年蕭何制定律令,明確規(guī)定犯罪的項目,提醒人們遵守,但蕭何當時"務在匡佐,不暇采詩,致使弱才蕪手,公行劫掠"。皎然舉出的偷語例子,是陳后主《入隋侍宴應詔》詩中"日月光天德"句,認為偷了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中"日月光太清"句,前三字字同,后二字義同。不過,這樣化用成句的事例在文學史上屢見不鮮,人們因而不曾過分追究。
唐代的著作權(quán)問題,基本上限定在原作的全篇和完整句子的范圍內(nèi)。剽竊證據(jù)確鑿的是棗強縣尉張懷慶,《大唐新語》卷13直截了當?shù)卣f他"好偷名士文章"。李義府賦詩云:"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把這首詩偷來,每句前面加上兩個字,居然成了自己的作品,云:"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張懷慶見誰偷誰,其中包括王昌齡、郭正一,當時人們編出諺語諷刺他:"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生吞活剝"作為成語流傳下來,人們使用這個成語時改變了原意,對于張懷慶的典故反倒不甚了解了?!短茋费a》卷上記載:唐人李肇批評王維"好取人文章嘉句",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英華集》中的詩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是李嘉祐的詩句。李年輩稍晚于王,證以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21所說這兩句詩李氏文集中"不見",不知李肇的批評是否屬實,現(xiàn)在只能存疑。劉希夷、宋之問之間爭奪著作權(quán)一事,為多種典籍記述。劉作《代悲白頭翁》詩,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為其舅宋之問所酷愛。宋知道該詩尚未傳開,就懇求劉讓給自己。劉始則同意,終而不予。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1劉希夷條說:"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于別舍。"但唐人孟棨《本事詩》說劉詩像讖語,不祥,"果以來春之初下世"。"下世"即去世,應指自然死亡。唐人劉肅《大唐新語》卷8說劉"為奸所殺,或云宋之問害之"。可見此事的真相,唐人已弄不清,元人不知有什么證據(jù),說得那么肯定。宋之問身為官吏,何至于為了霸占自己外甥的詩,就置法律于不顧,輕易行殺?!短圃娂o事》卷13說劉的這首詩"在之問集中",這可能是人們懷疑這是一場涉及著作權(quán)糾紛而謠傳宋殺掉劉的理由。
為了解決著作權(quán)糾紛,盡管沒有相應的立法,人們依然會想到找上級裁決。《唐詩紀事》卷35記載:應進士舉的國子監(jiān)學生辛弘智賦詩云:"君為河邊草,逢春心剩生。妾如臺上鏡,得照始分明。"同學常定宗改"始"字為"轉(zhuǎn)"。兩人遂爭奪該詩的著作權(quán),"皆云我作"。于是上級下牒,責成國子監(jiān)博士羅道琮裁決。羅下判文說:整首詩歸辛弘智,"轉(zhuǎn)"字退還常定宗,"以狀牒知,任為公驗"。這在今天看來頗為滑稽,有同兒戲,但已經(jīng)很接近訴訟了。
通常情況下,著作權(quán)糾紛往往由當事者自行解決。唐人常將自己的詩文抄寫為行卷,呈送給社會名流,以便邀譽,順利登科。為當時的作品流布方式所限制,著作權(quán)問題漏洞很大,作偽者甚多,達到了如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卷4所概括的"剽竊云擾"的地步。愿意說出真實情況的人為數(shù)極少,因而能受到夸獎。《玉泉子》記載:楊希古應進士舉,投卷于一位丞郎。當這位丞郎稱贊這些作品時,楊說是其弟為自己作的。丞郎不禁感慨道:"今之子弟,以文求名者,大半假手也。茍袖一軸投之于先進,靡不私自炫鬻,以為莫我若也。如子之用意,足以整頓頹波矣。"大多數(shù)人則是剽竊公行,招搖撞騙?!短普Z林》卷7記載:有位士人投卷拜見盧鈞,盧發(fā)現(xiàn)其中十多篇都是自己的作品,而這人卻說全是他自己"苦心夏課所為"。盧說:"此文乃某所為,尚能自誦。"這人才承認:"某得此文,不知姓名,不悟員外撰述者。"《太平廣記》卷261《李秀才》條說:舉子李生在京師的書肆里買得詩卷,就冒充自己的作品,游于江淮間20年。他謁見李播,才知道全是李播的詩作,竟提出"欲希見惠"的要求。李播答以"奉獻可矣",這人居然"亦無愧色"?!短圃娂o事》卷51記載:楊衡初隱廬山,有人盜其文而登第。楊登第后見到這個文賊,不勝氣憤,責問道:"一一鶴聲飛上天"在否?這個文賊竟恬不知恥地答道:"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楊消了氣,說:"猶可恕也。"可見著作權(quán)方面的漏洞,滋長了文人的齷齪行徑。
作品主權(quán)的領有,也包括是否允許他人隨意改動的問題?!短綇V記》卷497《劉禹錫》條記載:牛僧孺應舉時,曾投卷于劉禹錫。劉"飛筆涂竄其文",牛十分不快,三十多年以后,還乘酒醉之機,作詩譏刺劉當年目中無人,將珠玉看作咳唾。劉和詩道歉說:"初見相如成賦日","追思往事咨嗟久",二人才和解?!短圃娂o事》卷71記載:唐末詩人周樸性格怪誕,有個士人拿他開心,就歪戴帽子半遮臉,騎驢從他身旁經(jīng)過,故意吟道:"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東。"周大怒,一直跟在驢后,跑了幾里路,才追上這人,質(zhì)問道:我的詩是"河聲流向西",為何改為"流向東"?這位士人點頭認可,風波才平息。這一惡作劇已涉及改編權(quán)問題。
著作權(quán)現(xiàn)象除了以上這些侵害作者權(quán)益的事例以外,還有來自相反方向,對作者錦上添花的。元稹的詩篇流傳很廣?!对〖肪?2《酬樂天馀思不盡加為六韻》詩自稱:"元詩駁雜真難辨。"自注說:"后輩好偽作予詩,流傳諸處。自到會稽,已有人寫《宮詞》百篇,及雜詩兩卷,皆云是予所撰,及手勘驗,無一篇是者。"這類現(xiàn)象有兩種可能:一是某作者的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別人的作品誤收其中,以訛傳訛;二是有的作者無名氣,考慮到文以人傳,就將自己的作品假托某位名人的作品,藉以流傳。就后者而言,原作者固然不圖名氣,但同時也體現(xiàn)了著作權(quán)之不健全。不過,這不是偷竊,而是給予,只要作品質(zhì)量不錯,當事人還不至于大動肝火。
還有一種情況也應說明。人們對他人的一些句子,有時印象不深,時過境遷,竟會下意識地寫出來,還以為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是難免出現(xiàn)的事?!短圃娂o事》卷54記載:唐宣宗的駙馬鄭顥,夢見自己同十多人乘涼聯(lián)句,自己作的一聯(lián)詩是:"石門霧露白,玉殿莓苔青。"醒后,他便將這一聯(lián)擴充為一首五言排律。實際上,"此一聯(lián),杜甫集中詩也"。倘若作者事后能加以說明,也就算明確責任了。而這一工作,往往由后代的箋注家來做,但僅僅是注明出處,未追究著作權(quán)問題。
(原載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人文雜志》1991年第5期,2000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