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隱居,在唐代形成風(fēng)氣。這有兩種情況。
其一,假隱,即以隱居標(biāo)榜清高,獵取名聲,待價而沽,以便曲線入仕,飛黃騰達。這樣的"隱",往往求的是"顯"。李白《將進酒》一詩,似乎非常曠達,然而在談到"名"時,卻不自覺地泄漏了其中的奧秘:"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全唐詩》卷162)盧藏用舉進士不第,就隱居終南山,學(xué)辟谷、練氣,但"有意當(dāng)世",被時人稱為"隨駕隱士"。一次,他被司馬承禎召至闕下,臨別,他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此中大有嘉處。"司馬承禎直率地揭出他的目的,說:"以仆視之,仕宦之捷徑耳。"(《新唐書》卷123《盧藏用傳》)從此,以隱而仕便被稱為終南捷徑。羅隱以諷刺之深文而不第,劉贊勸他隱居邀名,贈詩說:"人皆言子屈,我獨以為非。明主既難謁,青山何不歸?年虛侵白鬢,塵在污麻衣。自古逃名者,至今名豈微?"羅隱于是有了歸歟的念頭。他隱居后所作的《五湖》詩,就有"終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等句。(清孫濤《全唐詩話續(xù)編》卷上,《羅隱》條引《鑒誡錄》)可見這種假隱是入仕的跳板,所以皮日休徑直指出:"古之隱也,志在其中;今之隱也,爵在其中。"(《皮子文藪》卷9,《鹿門隱書六十篇》)
其二,真隱。在仕途多舛、厭倦政治、逃避禍患、躲避矛盾和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一些士大夫也采取隱居方式而生活。成功的隱居者,其人其事自然不會為人所知。凡是能從文獻的零星記載中尋出一些關(guān)于隱居生活的蛛絲馬跡的,都是由其本人隱居前后因詩名、仕宦或血統(tǒng)而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所致。上節(jié)談到的方干,清人孫濤《全唐詩話續(xù)編》卷上《方干》條說:"《鑒誡錄》云:方干處士號缺唇先生,有司以唇缺不可與科名,遂隱居鑒湖,作《閑居》詩曰:'寒山壓鏡心,此處是家林。梁燕欺春醉,閑猿學(xué)夜吟。云連平地起,月向白波沉。由是聞鐘角,棲身可在深。'"唐代科舉制規(guī)定,文化課考試錄取后,還要參加釋褐試,通過方能授官。釋褐試考察四個方面,首先是"身",要求"體貌壯偉",然后是"言",要求"言詞辯正","書",要求"楷法遒美","判",要求"文理優(yōu)長"。方干的學(xué)生已經(jīng)登第,而他自己由于缺唇這一明擺著的生理缺陷,是連進士科文化課考試錄取的希望也沒有的。由于他的詩名,他隱居后仍然為人所知。
這些隱居的士大夫,和佛教打交道,既有都主張出世而引為同調(diào),便于接近、融洽的一面;又有天地狹窄,無權(quán)少利,交游范圍和內(nèi)容受到限制的一面。隱居者和佛教的關(guān)系,有的比較多地表現(xiàn)在世俗生活方面,有的比較多地表現(xiàn)在宗教活動方面。下面就一些事例做具體的介紹。
岑參15至20歲時,"隱于嵩陽";20至30歲時,"出入二郡(二郡指長安、洛陽)"。(《岑參集校注》卷5,《感舊賦(并序)》)今人陳鐵民、侯忠義二先生《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附錄《岑參年譜》認為,岑參出仕后,可能又在終南山隱居了幾年。岑參年老后,又多次表示有"獨往"(隱居)的打算。岑參所作詩中,有一些篇章反映了他自己和友人的隱居生活同佛教的關(guān)系,以及向佛教界表示自己的隱居志愿?!锻磉^盤石寺禮鄭和尚》詩說:"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全唐詩》卷200)《冬夜宿仙游寺南涼堂呈謙道人》詩說:"愛茲林巒好,結(jié)宇向溪東。相識唯山僧,鄰家一釣翁。……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愿謝區(qū)中緣,永依金人(佛被稱為金仙子)宮。寄報乘輦客,簪裾爾何容!"在《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凈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詩序中,他披露道:"友人夏官弘農(nóng)楊侯,清談之士也,素工為文,獨立于世,與余有方外之約,每多獨往之意。"詩中表示:"君子滿天朝,老夫憶滄浪。況值廬山遠,抽簪歸法王。"(《全唐詩》卷198)他的友人閻訪寓居佛寺,他寫有《攜琴酒尋閻訪崇濟寺所居僧院》一詩,說:"相訪但尋鐘,門寒古殿松。彈琴醒暮酒,卷幔引諸峰。事愜林中語,人幽物外蹤。吾廬幸接近,茲地興偏慵。"(《全唐詩》卷200)
唐末司空圖隱居后,每天和名僧高士游詠不輟。因為他曾在中央和地方當(dāng)官,所以交游的多是名僧。他在《贈日東鑒禪師》詩中寫道:"故國無心度海潮,老禪方丈倚中條。"(《全唐詩》卷633)可知他隱居中條山王官谷時,結(jié)交的有外國僧人。詩僧虛中對他很向往?!短撇抛觽鳌肪?《僧虛中》條說到司空圖準備隱居時的一件事:"時司空圖懸車告老,卻掃閉門,天下懷仰。虛中欲造見論交,未果,因歸華山,寄以詩曰:'門徑放莎垂,往來投刺(類似今日名片)稀。有時開御札,特地掛朝衣。岳信僧傳去,天香鶴帶歸。佗(同他)時周召化,毋復(fù)更衰微。'圖得詩大喜,言懷云:'十年華岳山前住,只得虛中一首詩。'其見重如此。"岑參、司空圖都是把仕宦和歸隱作為對立的現(xiàn)象,非此即彼,而依旁佛教過隱居生活的。也有因為其它緣故而隱居的。潞州從事李師誨覺察到其頂頭上司劉從諫圖謀不軌,就隱居于黎城山。澤潞藩鎮(zhèn)的叛亂平定以后,李師誨受到朝廷嘉獎,當(dāng)上縣宰。他和僧人來往親密。僧人送給他一塊隕石,說是天上的樂器毀而墜于人間。(《太平廣記》卷203,《李師誨》條引《尚書故實》)
以上這些士大夫的隱居生活同佛教的關(guān)系,比較多地表現(xiàn)在世俗生活方面。他們或者主要著眼于山林佛寺的清幽,同喧囂的塵世、社會的束縛恰恰成為對比,而表示欽羨、依旁;或者和僧人交往、吟詩,以消磨時光。
比較多地表現(xiàn)在宗教活動方面的例子,可以舉出下面一些。
武則天時期,當(dāng)過長水縣令的王友貞好學(xué)不倦,"讀九經(jīng)皆百遍","尤好釋典,屏絕膻味"。他后來罷歸田里,懷著佛教信仰,過著隱居生活,朝廷多次征召,都辭而不就。唐中宗下詔表彰他"抗志塵外,棲情物表,深歸解脫之門,誓守薰修之誡。……堅持凈義,不登于車服;味茲禪悅,靡求于珍饌"。(《舊唐書》卷192《王友貞傳》)唐懿宗時,陳琡為人耿介,在幕府與人鬧義氣,就隱于茅山,與家眷隔山而居,一年半載才見一面。他本人"短褐素絳,焚香習(xí)禪而已"。(《太平廣記》卷202,《陳琡》條引《玉堂閑話》)
盛唐時期的孟浩然,是士大夫中困頓終身的布衣,幾乎一生都隱居在家鄉(xiāng)的鹿門山。這樣的經(jīng)歷使他不可能接近很多名僧。他在《尋香山湛上人》詩中說:"法侶欣相逢,清談曉不寐。平生慕真隱,累日探(一作求)奇(一作靈)異。……愿言投此山,身世兩相棄。"關(guān)于如何"累日探奇異",他在《還山貽湛法師》詩中做了詳細的介紹:"幼(一作幻)聞無生理(無生之理指佛教學(xué)說),常欲觀此身。心跡罕兼逐,崎嶇多在塵。晚途歸舊壑,偶與支公鄰。導(dǎo)以微妙法,結(jié)為清凈因。(原注:近本無上二句,下有'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念茲泛苦海,方便示迷津'四句。)煩惱業(yè)頓舍,山林情轉(zhuǎn)殷。朝來問疑義,夕話得清真。墨妙稱古絕,詞華驚世人。禪房閉虛靜,花藥連冬春。平石藉琴硯,落泉灑衣巾。欲知冥滅意(一作意冥滅),朝夕海鷗馴。"(《全唐詩》卷159)除了自己"得清真",甚至"戲魚聞法聚,閑鳥誦經(jīng)來"(《全唐詩》卷160,孟浩然《來(一作本)阇黎新亭作》),簡直是生活在佛國里了。
唐代最著名的隱士是盧鴻。盧鴻"少有學(xué)業(yè),頗善籀篆楷隸,隱于嵩山","窮太一之道,踐中庸之德"(《舊唐書》卷192《盧鴻一傳》。按:多種典籍均作"盧鴻",如《宋高僧傳》卷5《一行傳》,唐劉肅《大唐新語》卷10,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5等),是一個亦儒亦道的人。唐玄宗多次征拜他做官,他都加以拒絕。禪宗北宗的普寂禪師在嵩山舉辦邑社活動,遠近一千多位僧人如期而至。盧鴻受大會委托,寫出一篇"序贊邑社"的導(dǎo)文,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字僻文古",由僧一行宣讀,盧鴻受到禮遇。(《宋高僧傳》卷5《唐中岳嵩陽寺一行傳》)皮日休將平生最推崇的七位唐代人士寫進《七愛詩》中,其中之一是盧鴻?!镀邜墼?middot;序》說:"傲大君者,必有真隱,以盧征君為真隱焉。"詩說:"天下皆餔糟,征君獨潔己。天下皆樂聞,征君獨洗耳。天下皆懷羞,征君獨多恥。……萬世唐書中,逸名不可比?;浳崮秸骐[,強以骨肉累。如教不為名,敢有征君志。"(《全唐詩》卷608)無疑,盧鴻的隱居吸收了佛教恬淡無爭的精神。
至此似可以說,岑參、司空圖把仕宦和歸隱作為對立的現(xiàn)象來看待,那還僅僅是一般的對立,因而二者容易緩和,可以時官時隱、亦官亦隱。盧鴻這樣傲大君的真隱,則是將仕宦和歸隱作為特殊的對立而倚重于隱居,二者毫無緩和可言。這種出世往往是由于傲世,是對于社會種種弊端和黑暗現(xiàn)象的抗議。
士大夫隱居后,脫離了社會的羈絆,固然可以"自顧無物役"(《全唐詩》卷190,韋應(yīng)物《李博士弟以余罷官居同德精舍,共有伊陸名山之期,久而未去,枉詩見問,中云'宋生昔登覽',末云'那能顧蓬篳',直寄鄙懷,聊以為答》),優(yōu)哉游哉,然而同時,也為自己和政治、社會的關(guān)系自造出一道藩籬。因而他們同佛教的關(guān)系,內(nèi)涵顯得非常單調(diào)。他們把自己同僧人的交往稱作方外之交,是恰如其分的。